鹿子草 作品

第232章 番外十二

    苗玉蘭這個老太太,嘴上說得義正詞嚴,可是真正去亞委會捐款的時候,還是用了點小心思。

    她在項英雄的建議下,把自己的時髦衣裳換成了家常外套。

    項英雄瞅瞅老伴身上半新不舊的粗布上衣說:“這回咱倆誰也別嫌誰了,你這身衣裳還不如我呢!”

    原本她好好打扮一下,六耳猴還能充個孫悟空,看起來像個城裡人。但是把皮夾克和體型褲等時髦元素換掉以後,一看就是農村老太太了。

    “我就說穿得時髦一點嘛,你偏要唱反調!”苗玉蘭對著穿衣鏡整理著自己的衣著,雖然瞧著土,但是衣裳乾淨整潔,還算是個利索老太太。

    “咱們去報社是想要買廣告,為了讓人家重視咱們,給咱一個好版面,穿得體面點是應該的。”項英雄讓她將脖子上的紅紗巾解下來,“這就跟去百貨商店買東西一樣,你要是穿得太邋遢,縣裡那些售貨員都對你愛答不理的。但是,去給亞運會捐款,跟去報社買廣告位不一樣,不用穿得太好。”

    苗玉蘭站在穿衣鏡前反覆打量自己的穿著,還是覺得這身衣裳不好看,這是她在家日常穿的上衣,太土了。

    亞委會那是啥地方?人家舉辦的是國際賽事,那得比報社還牛吧?

    萬一捐款的時候,人家要給他們照相,穿這身衣裳拍照也不體面呀!

    項英雄抽著煙說:“咱們是去捐款的,這種時候你就不能死要面子了。你想想,到底是淳樸的農民個體戶捐贈十萬元的效果好,還是農村土大款捐贈十萬元的效果好?”

    “就你事多!”苗玉蘭覺得他說的也不無道理,嘟噥了一句就不再反對了。

    錢都捐了,還是得要點實在好處的。

    項小羽從外面進來,聽到她爹的話便笑道:“娘,你這身衣裳挺合適的。咱家本來就是農村的,如果打扮得太花哨,容易讓人把咱們跟城裡的個體戶畫上等號。咱家這十萬塊賺得不容易,我爹這把年紀還常年帶著船隊出海打漁呢,把錢擰一擰,都能擠出點汗了,所以咱們與城裡的個體戶還是有區別的。而且現在大多是城市企業捐款,一次性捐贈十萬的農村個體戶,咱家應該還是第一家。”

    如果想讓捐款報道達到八千塊廣告的效果,苗玉蘭身上就必須要有些不一樣的特質,如此才會引起新聞媒體的關注。

    項小羽換好衣裳,打算陪爹孃一起去亞委會辦公室捐款,不過,因為形象過於時髦,被爹孃嫌棄了。

    “你還是不要去了,我們三個去就行。”苗玉蘭在閨女身上打量片刻說,“你現在就算換上我的舊衣裳,也不像農村人,還是別去給我們添亂了,跟我們仨站在一起一點也不搭調。”

    “只有你們三個去,能行麼?”

    “捐錢還能比賺錢難啊?”苗玉蘭白她一眼說,“有啥不行的?”

    項小羽聽了爹孃的話,留守在家裡,不過等他們出門以後,還是給亞委會的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

    通知對方,即將有一對農村夫妻去為亞運會捐款十萬塊,人已經在路上了,如果需要舉辦什麼儀式,可以提前做準備。

    剛放下聽筒,思忖片刻後,她又給臺裡打了電話。

    現在正是發動全社會為亞運捐款的關鍵時期,很需要樹立一批典型代表,來激發大家的捐款熱情。

    反正她已經把消息透露出去了,具體要不要用這個線索,還得看臺裡的安排。

    於是,等項家三口人輾轉來到亞委會辦公室的時候,等待他們的就是一場小型的捐贈儀式。

    其他企業來捐款,帶來的都是支票。

    而輪到了苗玉蘭海鮮食品加工廠時,從口袋裡倒出來的全是成捆的鈔票。

    從南灣到北京,這些錢被項英雄死死抱了一路,連睡覺時都沒敢撒開手。

    此時,桌子上壘著一百沓大團結,其視覺衝擊是薄薄一張支票不能比的。

    蹲點記者在接到電話通知後,便一直守在亞委會的辦公室裡,等待這對農村夫妻的到來。

    此時,看著捐款順利交接,她趕緊跑上前對這家農村個體戶進行了採訪。

    “大媽,你們是做什麼工作的?怎麼會下決心為亞運會捐出這麼多錢呢?”

    苗玉蘭坐在座位上,紅光滿面地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是海浦地區南灣縣團結鄉瑤水村的一戶普通農民,我叫苗玉蘭,我家老頭子叫項英雄!在我們來北京辦事的途中,聽說國家辦亞運會缺錢,需要全國人民積極捐款。我們覺得自己家的事情是小事,國家要辦的是大事,所以,我們一家人就商量了一下,決定把我們從老家帶來的十萬塊錢拿出來捐給國家辦亞運會!”

    “大媽,你們千里迢迢跑來北京,是辦什麼事的?捐出這十萬塊會對你們的生活產生什麼影響嘛?”

    女記者問得比較小心。

    這年頭農民進北京,要麼是打工的,要麼是求醫的。記者覺得他們是帶著錢來北京求醫的,但是款項金額又實在巨大,不像是普通農民能拿得出手的。

    “呵呵,來北京辦事真是說來話長。”苗玉蘭打算讓她家老頭子也露露臉,用胳膊肘捅捅老伴,讓他接著說。

    項英雄清了清嗓子說:“我們這次帶著十萬塊錢來北京,是為了我們家的工廠而來的!”

    “大爺,你們還有自己的工廠呢?”記者更好奇了,“你們的工廠是生產什麼的?”

    “生產海鮮食品的。工廠以我老伴的名字命名,叫苗玉蘭海鮮食品加工廠,廠址就在我們村裡。我們瑤水村是臨海的漁村,祖祖輩輩都以打漁為生。十年前,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我們村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也跟著飛速發展了起來。”

    “對,我們瑤水村已經是地區級文明村了!”苗玉蘭驕傲地補充。

    項英雄繼續道:“因為有豐富的水產資源,我們那裡家家戶戶都會做海鮮食品。當時國家鼓勵發展農村副業,我們就辦了一個海鮮食品加工作坊。我從生產隊承包了一艘機帆船,後來又自己買了三艘漁船,負責出海打漁,給加工作坊提供原料。我老伴會手藝,就帶著兒媳婦和村裡的婦女們,一起做烤魚片和各種海鮮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