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子草 作品

第231章 番外十一

    按照雙胞胎最初的設想,排汙管道沿線經過的這幾戶人家,最好可以一起改造。

    但是他們最終只成功動員了兩戶,一戶是齊教授家,另一戶是張奶奶家。

    三家都是距離廁所比較遠的,尤其是張奶奶,她的年紀跟之前住在這裡的何老太太差不多。

    自打何老太太搬走後,張奶奶就落下了心病,擔心自己以後會給兒女添麻煩。

    事實上,如今她獨自去冬天的公共廁所就已經很費勁了。

    所以,雙胞胎兄弟去她家詢問意向的時候,她磕絆都沒打一下,當場便爽快同意了。

    還派出在木器廠運輸隊當司機的兒子,幫忙聯繫運輸材料的車輛,順便跟著雙胞胎一起去其他人家做動員工作。

    不過,另幾戶人家,有的距離廁所近,有的不想多花錢,有的不捨得鑿了自家地磚,還有的不想在正月裡動土。

    反正推拒的理由五花八門,讓兄弟倆大開眼界。

    這次改造雖然是由他們牽頭的,但是三家聯合以後,齊教授和張奶奶的兒子便順理成章接手了後續事宜。

    被他們認為還是孩子的雙胞胎,只能跟在後面跑腿打雜,記錄賬目。

    院內的改造費用由各家自己負擔,衚衕裡排汙管道的鋪設費用則由三家均攤。

    原本因為自家是距離最遠的一戶,雙胞胎曾主動提議,由他們家多出一些錢。

    但是齊教授和張奶奶都沒同意,堅持由三家平分。

    半個月以後,所有改造都完成的時候,結清了賬目的三家人,在門口放了一串長長的鞭炮。

    項小羽試用過廁所和浴室以後,滿意得不得了,趕在週末的時候,親自做了一桌好菜,請齊教授和張奶奶兩戶一起來自家聚餐。

    “我們家雖然剛搬來不久,但是如今咱們這三戶鄰居共用了一根排汙管,這根管道將咱們三戶人家緊密聯繫在一起,也讓我們順利融入了衚衕大家庭。”項小羽端起酒杯說,“我提議,為了這奇妙的緣分,咱們一起幹一杯!”

    張奶奶端著小酒盅笑呵呵道:“這次還多虧了你家牽頭,我才能用得上室內廁所!現在我屋裡有個座便,一拉繩就能沖水,可方便了!”

    張奶奶的兒媳婦接道:“我媽早幾年就唸叨著安個廁所了,但是沒有下水管道是大問題。之前也有人提過往公廁那邊走管,結果大家都嫌麻煩,沒人敢動。要不是有你們牽頭辦這事兒,還不知要拖到猴年馬月呢!”

    雙胞胎給自己倒上汽水,兩人相互看了看,最終仍是由當哥的大娃作為代表發言。

    “走線圖紙是我爸畫的,不過他最近工作太忙了,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們哥倆。這還是我們第一次為家裡辦這麼大的事,如果沒有齊老師、陳叔叔、光耀哥的幫忙,事情不會完成得這樣順利!”

    延安端著汽水瓶跟幾個女同志碰了碰,“這段時間,我媽單位忙,我倆經常找關老師和張奶奶蹭飯,所以這次咱們三家人能用上室內廁所,是因為咱們齊心協力,都是大家的功勞!”

    兄弟倆的一番話說得大人們心裡熨帖,齊教授再次提議大家舉杯。

    項小羽也張羅著讓客人吃菜,進入了閒聊模式。

    “小項,聽說你在電視臺工作?你平時都幹些什麼啊?”張奶奶好奇地問。

    “我是剛調職過來的,記者和主持人的工作,我都要做。”

    項小羽向大家介紹了自己那檔欄目的內容和播出時間。

    “小項的節目我看過,”齊教授說,“尤其是上一期,關於亞運會工程的報道,我看完以後很有感觸。”

    關老師瞥他一眼,對眾人笑道:“我家這個老齊,看完節目的第二天,就跑去亞運基金會的辦公室,把自己一個月的工資捐了。”

    雙胞胎兄弟最近一直忙著改裝廁所,還沒時間觀看媽媽的節目。

    聽說齊教授去捐款,延安忙問:“齊老師,現在亞運會的籌建資金還沒湊齊嘛?我記得去年就說工程建設資金不足了,我們學校還組織過一次學生捐款呢!”

    他們兄弟倆去年捐了一百塊,父母的單位也組織過捐款,對此印象還是很深刻的。

    “嗐,差得遠呢!”齊教授說,“聽說工程實際需要將近22-25億,國家給撥7億,北京自籌6.5億,這才13億多,剩下的一半就得靠社會籌集了。王府井那邊的廣告牌上,亞運倒計時的數字每天都在變,眼瞅著只有五百來天就要開幕了,還有60%的體育場館工作量沒完成呢!聽著就讓人著急!都是沒錢鬧的!”

    “嗯,小項他們那期節目不是已經說了嘛,”關老師嘆道,“每天需要工程款上百萬。我家老齊那點工資,連個零頭都算不上。但是集腋成裘,涓滴成海,不能讓那些唱反調的人看了笑話。”

    因為龐大的建設資金,有些人已經發出詰難了,聲稱既然辦不起,當初就不應該申請,趁早別辦。

    項小羽無所謂地笑笑:“那些說風涼話的人都是瞎嚷嚷,什麼也不懂。咱們國家搞捐款是很正常的,按照國際慣例,舉辦大型國際運動會,一方面是由政府出一部分錢,另一方面還需要社會各界的贊助和支持。咱們國家不富裕,需要的是大家的鼎力支持,而不是潑冷水。”

    *

    雙胞胎兄弟在飯桌上聽大人們討論了一晚上的北京亞運會。

    次日一早去衚衕口的報攤上買了兩份報紙,專門查找關於亞運會的報道。

    延安唰唰翻了半天,然後停下用胳膊肘捅了捅吉安,“大娃,你看!這個裝飾布廠都快乾不下去了,職工只能拿七成工資,人家廠里居然募集到一千多塊呢!”

    “嗯,不少了。”吉安整理著書包,將東西裝好便說,“走吧。”

    “真去呀?”延安放下報紙,戴好帽子問,“你知道地方嗎?”

    “齊教授說在長安街上的石碑衚衕裡,咱們到那邊一打聽就知道了。”

    兄弟倆帶好東西出門,沿著長安街邊看熱鬧邊溜達,磨磨蹭蹭一上午,總算在午飯前找到了亞運會組委會的辦公地點。

    來捐款的人還挺多,大家似乎都是看到了最近的新聞才跑來的。

    兄弟倆排在隊伍後面,輪到他們的時候,吉安將揹包裡的牛皮信封遞給工作人員。

    “阿姨,我們是來給亞運捐款的!”

    接待人員非常客氣,請他們在對面坐下,問清楚他們的基本信息,便將錢倒出來清點。

    這種信封他們見過不少,都是學生們一分一毛攢下來的毛票。

    然而,這次的信封卻不太一樣,竟然是兩沓大團結!

    “兩位同學,首先要感謝你們對北京亞運會的支持,”女工作人員十分客氣,“但是你們帶來這麼多錢,家長知道嗎?”

    吉安說:“家長不知道,我們是臨時決定來捐款的。這一千五百塊是我們自己的錢,您放心收著吧,家長不會管的。”

    “對,我們前段時間剛賣了一個小發明,這一千五百塊是轉讓費。”延安將兩沓大團結推過去說,“家長不會不同意的,我媽昨天還在家裡說過要支持亞運會建設呢,您放心收著吧。”

    來捐款的都是普通市民和中小學生,學生大多隻能捐幾毛幾塊的零花錢,成年人多數像齊教授那樣,捐一個月的工資。

    以雙胞胎的年齡,一次性捐出一千五,絕對不是小數目了。

    工作人員將款項清點清楚以後,當場就給他們寫了兩張亞運捐款的榮譽證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