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墨白 作品

3371【教育改革】

官制改革之後,項南隨後又進行了教育體系改革。





在此之前,他雖然在各村、各鄉都開辦了學堂,讓孩子們都有書可讀,大大提高了百姓的識字率。





而且,科舉增加了數學、物理、地理、外語等多門,篩選出了一批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但是隨著帝國的壯大,以及發展的需要,單是這些人才還是不夠。





人才的培養機制還是太慢,而且培養出的人才,技能還是有所欠缺,供不上發展所需。





比如化學人才就相當稀缺、土木工程、地質學、高端物理、機械設計等,也都面臨著巨大的缺口。





而靠著科舉,每四年才選一批人才,每批不過兩百來人,哪裡夠用。要知道,二十一世紀,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可是足有千萬之巨。





按照人口比例來算,乾隆三十二年,全國人口兩億,那麼每年畢業的人才,應該高達一百多萬才對。可如今四年才出兩百人,自然是不夠用的。





所以要改革教育體系,多出人才,方為正道。





項南繼續大刀闊斧的改革,由學堂、縣學、州學、府學、國子監,改為小學、中學和大學等,





其中小學九年、中學三年、大學四年。小學九年,不交學費,不交雜費,不交書本費,中學到大學開始收費。各省撥款建立中學、大學。





其中中學每縣一座,大學每州一座,碩士站每省一座,博士站只有京城一座。按成績錄取。





小學學習數學、語文、外語、物理、地理,中學增加生物、化學,大學增加物理、化學、金融、生物、醫學、海洋、土木、機械、法律、化工等科目。





並在未來二十年內,逐步廢棄科舉,改從大學、碩士站、博士站招收人才,提拔重用。





……





如此改革,其實不算激進,畢竟這麼多年來,科舉制度已經大幅改變。





絕大部分年輕學子,都是從小進學堂學習外語、物理、地理、數學等科目,而且最近幾年科舉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像物理、外語、數學、地理等科目比例越佔越高。





剛開始,科舉雖然也考這些科目,但並不計入總分,還是看八股文章寫得如何。到後來這些科目就佔到總分的一半,與八股文章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