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墨白 作品

3370【改革官制】

因為冗官過多,使得朝廷行政效率極其低下。六部之中的官員經常互相推諉,堂倌推給司員,司員推給書吏,常常是一些重要的文件變為一紙空文。





外省督撫大臣要辦一件事,往往要從縣一級開始逐級上報,到他們手上最快有時也要數月。





而為了起到互相節制的作用,朝廷還常常在一個職位上設置數人,最後各個官吏均懶於從事,導致一事無成。





比如清初漕運每年四百多萬石,運米本來是商人的事,朝廷卻設總督一級的官員辦理,沿途各艙搬丁、搬運船丁等多達十萬人。





由於冗員過多,致使每擔米的運費高達十八兩,僅漕運一項,國家每年要支付千萬兩白銀,成為財政上的一大負擔。





而且冗官、冗員過多,也會嚴重敗壞官場風氣。導致在職官員大多委瑣因循以自保,而等待上位的官員則拼命鑽營。





如此上行下效,自然令官場黑暗無比。所以才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





至於胥吏就更多了。





據史料記載,清朝中期,直隸省大縣胥吏一千餘人,小的也有數百人、百餘人。





乾隆年間,有的知縣下鄉驗屍,帶著仵作、刑書、門印、簽押、小使、六房、三班,以及本官儀衛、皂隸、馬僕、轎伕一同前往,多達一百多人。





而這些胥吏大多是沒有正式編制的,也就是說縣裡不會發給工資,最多隻是管飯而已。





如此一來,那些胥吏要想賺錢,自然是想方設法,以權謀私,營私舞弊,甚至盤剝百姓,敲詐勒索。所以古代才有“無吏不貪”之說。





……





因此項南才要改革官制,一來明確各部官員的職能,免得有事沒人做,出錯沒人背;二來解決胥吏的問題。





保證每項工作都有人完成,既不造成工作積壓,也不造成人員閒置。





這樣一來,多出的胥吏就不允許再有了。往後每查出一個胥吏,就直接找官員問責。





另外就是給胥吏提升的渠道。





胥吏之所以有“無吏不貪”之說,除了沒有編制,沒有工資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胥吏不能升職,甚至連科舉都不能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