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茶米酒 作品

第276章 長生吞日月(5400)

    然而,如果跳出主世界的體系,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一般人剛開始練內力的時候,精神力度還很微弱,這種精神層次,真的可以催眠自己的肉身嗎?

    這其中就有一些解釋不通的地方。

    而如果按照這個世界的普遍說法,內氣是從精元轉化而來,豈不是說,內力的增長是在不斷壓榨肉身體魄?那換一種說法,豈不是表明,這個世界內功練得越快、內力越深的人,體魄越弱?

    這顯然也跟現實情況不相符。

    方雲漢又結合呂洞賓那些功法,憑他現在的武學悟性,枯坐了兩日兩夜,才感應到最細微的那一層,理清其中要點。

    其實,哪怕是完全沒練過武功的人,甚至是一隻螞蟻一塊石頭,只要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都在不斷與外界的其他事物,發生信息上的交換。

    用最淺顯的例子來說,就像是不同物體所附帶的氣味,交錯傳遞的現象。

    當然,信息交換這種事情,遠比單純的氣味散失來的深奧,尤為難測。

    練出內力的第一步,實際上是通過特定的呼吸吐納,配合有一定標準的精神狀態,從人體與外界信息的交互之中,引導出對人體有利的東西。

    所以,內力的來源,其實並非僅有自身肉體。

    煉精化氣這個步驟,實則從第一縷內力滋生開始,就是一種變相的天人交感,是在引導外界的有利因素入體。

    只不過比起直接拉扯天空雷霆、吸納地煞烈火的場面,這種一開始基於人體天生稟賦的天人交感,顯得非常微弱,以至於練功者自己都弄不明白其中本質。

    趙高質疑道:“人身相較於天地而言,微渺不足言,如果真有此等交互,必定更加細弱,怎能積起博大內力?”

    “此言差矣。”

    牆外的逍遙子似有所得,開口代為解答,“先賢有云,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

    “人身本是小天地,小天地與大天地的交換,自然潛力無窮,只不過世人多矇昧,不能察覺罷了。”

    逍遙子的聲音越說越是高昂,彷彿已經聯想到了無數從前無法明瞭的道理,腦海之中一層層的迷障被搗破,“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此至道也。”

    說到最後,河面上的小船一晃,逍遙子縱身而去。

    艙中的蓋聶連忙傳音:“逍遙先生。”

    “老夫要回人宗閉關,重修道法。”

    那頭戴斗笠的老者,迎風呼嘯而去,須臾之間,已經只剩下遠處一條虛渺的影子。

    “一點玄機,足以參破萬重書山。純陽真人,此恩無以為報,只望他日還有再見之時,逍遙子必執弟子禮。”

    這人三十歲前曾是世俗之間活躍的豪俠,三十歲後才拜入了道家人宗,又跟燕太子丹等人攪合在一起。

    平時,還真看不出這個逍遙子對道法有什麼痴迷之處。

    可今日,竟然只因為幾句對談,就激起了他從半路入門之人,一路走到人宗掌門之位的執念、痴心,把這邊的一切,全部拋下,毅然回山去了。

    小聖賢莊之內的眾人,雖然被高牆阻斷了視線,但只聽那兩句越來越遠的聲調,也明白外面發生了什麼事,一時間心情各異。

    像是扶蘇這樣的人,當然沒辦法理解,逍遙子只因為幾句話就受到莫大的震撼,做出這一連串看起來有些前言不搭後語的舉動。

    但是他卻從逍遙子的變化裡推斷出,這位純陽道長剛才所說的,並非是虛言空話,而是真有什麼實用道理包含在其中的。

    念轉之後,扶蘇看向方雲漢的目光中頓時多了一抹熱烈。

    方雲漢側首看了看逍遙子遠去的方向,面上一副雲淡風輕、成竹在胸的模樣,安然接受了眾人隱帶些崇敬、戒懼的目光。

    其實他心中也有些懵。

    ‘我還沒說到具體的練功方法呢,你懂了什麼?還至道?’

    不過轉念想想,人身小天地的這個解釋還挺恰當的。

    方雲漢原本的思路之中,實際是想起前世,某些波及上百公里範圍的爆炸,卻只是由比微塵更小千萬倍的粒子對撞產生,所以,人體與外界看似微弱的交換循環中,能積累起開山裂石的內力,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這樣的思路,當然不能直接宣之於口,也不如“人身小天地”這種說法,顯得更加高明神秘。

    只不過經過逍遙子這麼一打岔,方雲漢想要淺嘗輒止、引人上鉤的“傳道”,卻被勾起了更多的興致。

    此世,畢竟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就像剛才勝七開口闡述農家之道,像現在逍遙子突然棄船而去,無不是彰顯出,他們每一個都是有血有肉、心思流轉不休、活生生的人,而不僅僅是那些“劇情故事”中,性格片面的角色。

    那如果,今天真在這裡把武道長生的思路講的七七八八,這些立場各異的旁聽者,又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呢?

    一念及此,方雲漢大笑了幾聲,接著說道:“體魄精元由十二正經主掌,內氣流轉由奇經八脈規制。如果是讓內氣直接就去滲入十二正經,那麼作為主掌精元的一方,只是被動承受,算不上是和暢。”

    “只有壯大體魄,讓十二正經的充盈欲出,再與強度相當的內力融合,才能真正讓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練達一體。若論內力的話,你們之中有許多人都已經達到這個標準,不妨暫緩越來越艱難的內力修行,去轉修體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