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二百三十三章 范仲淹的兩難境地(二合一)

等張儉從馬車上下來後,范仲淹迎了上去,拱手說道:“范仲淹見過仲寶公。”

“範相公客氣了。”

張儉回了一禮,笑道:“有勞相公親自相迎,老夫慚愧。”

范仲淹笑道:“仲寶公德高望重,不僅僅是遼國重臣,還是舉世皆知的大儒,自當奉迎。”

“呵呵,範相公抬舉老夫了。”

張儉笑了笑。

“請!”

范仲淹向裡面伸手示意。

兩個人便走入府衙,然後進了內廳堂屋中就坐。

面對張儉范仲淹給予了足夠的尊重,才剛坐下,一杯清淡的茶水就端了上來。

他聽說張儉喜歡喝茶。

張儉聞了聞茶香,眼睛一亮,稱讚道:“是龍鳳團茶?”

范仲淹笑道:“仲寶公也喝過此茶?”

“是啊。”

張儉舔了舔舌頭道:“陛下曾經賞賜過我半斤,老夫視如珍寶啊。”

龍鳳團茶地位堪比後世武夷山大紅袍,乃是皇室專享的貢茶,基本上也就皇帝賞賜能夠得到。

遼國皇帝雖然也是皇帝,但實際上根本沒有獲得渠道,歲幣裡也不包含這東西。

也就是每年蕭太后生辰的時候,宋國會以皇室歲聘祝賀送一點。

而自此蕭太后被軟禁之後,生日宴會就不舉辦了,宋國這邊自然也就沒有再送禮,龍鳳團茶在遼國也更加珍貴。

為此遼國很多大臣都勸耶律宗真迎回母后,為的就是“中國歲聘之利”。

“仲寶公喜歡就好。”

范仲淹笑道:“戰勝了元昊之後,陛下倒是賞賜了我不少,公若愛茶,臨走之時,我送公一斤。”

聽到他的話,張儉動容,中國之富,讓他歎為觀止啊。

這茶號稱與金同價,既一兩茶一兩金,在遼國那更是翻了幾倍甚至十倍,這一斤茶賣給遼國貴族,怕是得能換好幾斤金子了,就這麼大方送出來。

“多謝相公好意,無功不受祿,老夫心領了。”

張儉搖頭拒絕,雖然他很心動,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也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

范仲淹也沒有繼續在這上面多做客氣,而是正色起來,直接進入正題道:“既然仲寶公不願受禮,那也無妨。今日前來,想必也不是來喝茶的吧。”

張儉開門見山道:“此戰我大遼願意與宋國罷兵言和,重修舊好。甚至相公的一些條件,我們也願意答應。”

“說來聽聽?”

范仲淹道。

張儉道:“一,大宋不得取消歲幣。二,我大遼可以歸還大宋淶水南岸十縣,但必須增幣二十萬。三,遼宋簽訂互不侵犯盟約。四宋遼以淶水為界,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這與范仲淹提出的四個要求相差不大,相當於三件事答應。但在歲幣這件事上,遼國並沒有鬆口,且還多提了一個要求。

這顯然不是戰敗國應該能提的事。

老範都樂了,笑道:“此戰遼國大敗,真的應該還要求大宋納歲幣嗎?大宋不讓遼國納歲幣就不錯了。”

“唉。”

張儉嘆道:“範相公難道真的要走到那一步嗎?你可知道,再打下去,無非就是兩敗俱傷。遼國滅亡,大宋也不會好受吧。”

“這就不勞仲寶公關心。”

范仲淹淡淡地道:“即使是再繼續打下去,大宋也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者。”

“老夫相信大宋是最後的勝利者。”

張儉沉聲道:“但那樣做的後果,無非是大宋腹地民不聊生,邊境戰亂不休,燕雲十六州的漢人死絕。”

范仲淹反駁道:“宋國漢人與遼國漢人同出一源,又何至於此?”

“呵呵。”

張儉笑道:“宋人如何盤剝百姓,你比我更清楚。此番你北上涿州,可見到多少漢人得知宋國來襲,拖家帶口,背井離鄉,也不願意生活在宋國治下?”

這話直接都給范仲淹搞沉默了。

因為這是事實。

別說現在,就連幾十年後已經徹底沒落的遼國,在燕京之戰當中,無數遼國漢民奮勇抗擊,彷彿宋國漢人才是侵略者,就可以知道當時遼國的漢人對宋國的態度有多厭惡。

所以在通過趙駿得知後來童貫入燕京時遼國漢民對他們的待遇,如今又已經親眼見到了遼國漢民對他們的態度之後,范仲淹都沒法進行有力回擊。

“幾十年前,趙光義北伐弄得轟轟烈烈,當時也有很多漢人望能迴歸故土。結果他卻大敗而歸,讓無數漢人對伱們失望。”

張儉又狠狠地往范仲淹心窩裡再捅一刀,說道:“如今你們又想來打擾我們平靜的生活,難道你要燕雲漢人都死絕你們才高興嗎?歸根到底,我們只是想活下去,這又有什麼錯呢?”

“此事確實是我大宋理虧.當今陛下仁厚有加,不願黎民生於水火,我回開封之後,陛下就會讓我主持變法革新,削減冗費,取消苛捐雜稅,以緩百姓之急。”

范仲淹有些底氣不足地道:“若是燕雲漢人信任我的話,我願意做出承諾,只要迴歸漢土,一切賦稅、徭役,與遼國時候如舊,絕不加賦。”

張儉搖搖頭道:“燕雲漢人不會再相信你們,何時你們宋國境內的漢人能活得更好,再來談這些吧。”

“唉。”

范仲淹深呼了一口氣,隨後端起茶杯,喝茶掩飾自己的尷尬。

他知道這件事情確實是大宋理虧。

雖然他可以高高在上,指責這些漢人背棄漢人的國家,去投奔狄夷建立的帝國,但卻沒辦法真的拿此事做文章。

人總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百姓只想要活下去,失去了國家觀念,又有什麼錯呢?

所以大宋真沒什麼道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抨擊他們。

老範雖然是個政客,政客可以不講良心和臉皮,可最多也就是跟劉六符這樣的小輩耍耍心機,跟張儉這樣的人,還是坦誠布公一些比較好,免得自己遭了羞辱。

“因而老夫還是那句話,為了兩國百姓,以和為貴,見好就收方為上策。”

張儉繼續勸道:“再打下去,老夫相信宋人能贏,可遼人即便戰敗,退出燕山即可,然到時候宋國得到的,只會是滿目瘡痍的燕雲,以及國庫空虛和民生凋敝,莫非相公覺得,這樣對於我們兩方來說,是一件好事嗎?”

范仲淹默然片刻,說道:“若是開戰的話,遼國會如何?”

“舉五十萬大軍,殊死一搏!”

張儉毫不猶豫地道。

“我知道遼國有這樣的兵力,但遼國還有支撐起五十萬大軍的國力嗎?”

范仲淹又問:“恐怕相持不過數月,遼國就要自行崩潰了。”

《商君書·農戰》:“國力摶者強國。”《新唐書·李德裕傳》:“諸道兵出境,即仰給度支,多遷延以困國力。”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同等級別的國家之間的戰爭,從來都是拼國力。

遼國兵強馬壯,往西控制了蒙古草原,往東和北控制了東北三省,往南又有燕雲十六州,各部落屬國不計其數,呼啦啦集結五十萬的部隊范仲淹相信他們能夠做到。

然而還是那句話,遼國沒多少錢,光每年宋國給的歲幣都成為遼國的支柱經濟,即便遼國能夠拉出那麼多部隊,他就不信遼國能有打下去的國力。

可張儉接下來的話卻讓范仲淹更加默然。

因為張儉說道:“你要明白,此戰若是取消歲幣,我主沒有錢糧安撫各部落屬國,那麼我主在各部落屬國的威望將跌至谷底,遼國必然發生內亂,所以還不如拼死一搏。”

“若是帶齊全國糧草,大軍全部南下,繞開你們的城池,深入你們的腹地,縱兵劫掠,我相信就算是宋國打贏了這次戰爭,覆滅了遼國,整個北方,乃至南方遭到襲擊,宋國不會好到哪裡去!”

他的語氣很平淡,但這種平淡當中,卻隱含著一股毅然決然地強調。因為張儉並不是在虛張聲勢,而是在用極為平淡地語氣說一個殘忍的事實。

那就是再打下去,遼國只會用兩敗俱傷,甚至同歸於盡的辦法與宋國玩命。

若以為此戰遼國損失的大部分都是屬國、屬部落,主力精銳皮室軍傷亡不大,更利於遼國統治那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願意服從調遣的部落往往都是完全臣服於遼國的忠誠部落,否則也不會跟著遼國去打仗。

遼國只要一直保持強盛,那麼這些部落就會一直保持忠誠,不會起什麼反叛心思。

可一旦遼國慘敗,又沒有及時安撫住他們,那麼這些部落很有可能對遼國心生怨恨,叛亂的種子就可能會萌生,到時候必然會讓國內出現動盪。

哪怕皮室軍能夠鎮壓一時,卻鎮壓不了一世。

甚至皮室軍都不一定可靠,因為早在遼聖宗時期,皮室軍就已經不止是契丹族,而是各部落遴選的精銳組成。

所以遼國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同時也為了避免國內崩潰,造成內亂不止,然後讓宋國在旁邊看戲,等遼國處於無休止內亂當中,再坐收漁翁之利,遼國必然會選擇殊死一搏。

俗稱光腳不怕穿鞋的。

范仲淹從牙縫間擠出幾個字道:“好狠的計策,你們是想把內部矛盾,轉移成為外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