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二百三十三章 范仲淹的兩難境地(二合一)

寶元二年十二月底,宋國河北路經略使兼政制院候補同知范仲淹統率河北路諸軍,大敗遼軍。

遼國軍隊死傷慘重,損失了至少七八萬兵馬,狼狽逃回了國內。

這麼大的損失,即便是對於兵馬強壯的遼國來說,也可以說是元氣大傷了,讓遼國皇帝耶律宗真驚恐不已。

他收攏了大量潰卒,重新整頓士氣,再加上南京留守的三萬士兵,勉強在析津府周邊城鎮佈置二十萬人,防禦宋軍的進攻。

不過意外之喜的是,得知宋軍殺來,處於宋遼邊境線上的漢人百姓一個個嚇得魂飛魄散,連夜帶著家當往北逃跑。

甚至連土地和房子都不要了,一個個拖家帶口,有些嫌棄自家雞鴨羊牲畜跑得慢的,扛著雞鴨羊一路飛奔。

而且不止是邊地百姓,就連析津府的漢人百姓聽說宋國打來了,都是踴躍參軍,要求上前線殺敵,彷彿同為漢人的宋國跟他們有什麼深仇大恨。

於是短短半個月不到,淶水以南的各縣十數萬百姓,那是逃得空無一人,連明年馬上就要收割的糧食都不要了,就只想逃命。

范仲淹見此也是無語,雖然已經想辦法張貼過安民告示,表示漢人不打漢人,絕不會欺壓百姓。

但顯然以前宋軍名聲在外,讓百姓惶恐不安,幾乎沒什麼效果。

其實要真就只是稅收嚴苛的話,為了生計,百姓還不至於拋棄全部家當,連耕作的土地都不要了,背井離鄉,逃離故土。

畢竟對於百姓來說,土地才是根本。在農業社會,沒有人願意拋棄自己吃飯的東西。

除非有另外一件事,能夠比土地更重要。

能是什麼呢?

那自然是他們的小命!

除了宋國那刮地三尺的稅收讓遼國百姓感覺到恐懼以外,最讓他們害怕的,便是殺良冒功的問題。

這屬於五代十國的老疑難雜症了。

那是個不亞於五胡亂華的混亂時代,武將肆掠,百姓水深火熱,殺良冒功的事情屢見不鮮。

就連北宋剛建立的時候,趙匡胤打北漢,趙光義北伐,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因此當地百姓極為恐懼,害怕宋軍重操舊事,不得不逃離家鄉。

事實上其實也已經有這樣的問題,西北邊軍還好,范仲淹畢竟在那邊治理了兩年之久,西北軍紀律嚴明,並未出現屠戮漢人百姓,以殺良冒功的事情。

但河北軍有了這樣的情況,有一些部隊竟然屠戮了村莊,將人頭送入軍功處,說是殺的遼國漢人軍隊。

也幸好老範對於軍功審查嚴明,並且有人報告遼國境內百姓村莊被屠的事情,發現了這些問題,不然的話,事態還可能進一步擴大。

即便如此,范仲淹也是勃然大怒,將涉事的部隊從將領到動手的士兵,全都軍法處置,一律死罪不免。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至少目前來說,由於宋國的入侵,遼國的漢人百姓還是相當害怕,即便范仲淹派人安撫,也還是無濟於事。

沒辦法。

他倒是想派兵攔截。

但前線的軍隊要與遼國前線的軍隊對峙。

後方的軍隊要麼運糧,要麼在清理殘餘的遼國潰卒,實在沒辦法顧及到百姓。

因此也只能先聽之任之。

總歸還是有些不怕死的,捨不得家中的財產,繼續留下來的人。

只要以後把這些地方佔下來,安撫好百姓,治理好民生,逃出去的那些人看到了這邊情況,最終還是會回來。

很快,今年戰事就隨著年關到來,慢慢落下了帷幕。

耶律宗真狼狽逃回去。

范仲淹北上深入遼境,與遼國兵馬相持。

時間也來到了第二年,公元1040年1月,大宋皇帝改元康定。

康定。

意為富足安定。

祈禱今年戰事平定之後,國家能夠富足強大起來。

康定元年一月,范仲淹基本上清剿了大部分後方殘留的遼軍,大量宋軍越過邊境線,進入遼土。

遼國雖然積極應對,但頹勢已顯。特別是那些屬國部落的士兵,更是士氣全無。

此戰中損失最大的就是他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嚴重動搖了耶律宗真的統治,讓遼國在這些屬國、屬部落的威望大肆下跌。

可沒有辦法。

戰爭就是這樣殘酷,就好像後來金人崛起,這些屬國和屬部落不堪遼國壓榨,最後加入金國,覆滅了遼國一樣。

一旦那些從屬國和從屬部落發現宗主國式微,那麼噬主也是必然的事情。

范仲淹大軍壓境,倒是沒有攻城。

嚴格來說宋軍攻城是強項,畢竟從春秋戰國時期,漢人的戰爭史,往往就是一部攻城史。

圍繞著攻城與防守之間,如墨子與魯班之間的對決一樣,衍生出無數個精彩的故事,也出現了大量的攻城戰術、器械和防守戰術、器械。

但攻城戰不比防守戰,宋軍的手榴彈就沒了什麼作用,光靠那幾門大炮想打破城池也不可能,像抗日戰爭中,日軍用現代炮火轟炸過後的南京城牆,除了外牆有點損失以外,裡面依舊堅厚無比。

所以若是遼國進攻,宋國防守,火器優勢展露無遺。要是遼國防守,宋國進攻。雙方依舊要回到原點,且在攻城戰中,遼國騎兵還可能進行側翼騷擾突襲,戰事不確定性太大。

最終經過深思熟慮,老範也僅僅只是控制住了范陽以及周邊城池,沒有再越過淶水對遼國重兵把守的析津府展開進攻,免得出了差錯,讓來之不易的勝利功虧一簣。

不得不說,這種見好就收的態度是正確的。

因為此時宋朝後方的國庫壓力也已經非常大了,在老範打保塞之戰前,就已經收到了政制院的要求,希望他如果有機會的話,就一定要速戰速決,不要繼續拖下去。

汴梁的米價都從原來的三四百文一石,升到了五六百文一石。雖然還沒有到歷史上打了幾年西夏,飆升到七八百文一石的程度,但估計明年就差不多了,讓朝廷那邊的財政壓力也是很大。

若是繼續打下去,進攻可比防守花銷大得多,因此老範也不得不考慮大宋的國力是否還能夠繼續撐下去。哪怕能撐下去,國內怕也是民不聊生,揭竿起義者不計其數了。

“也是到了回去主持新政改革的時候。”

范陽城內,望著蒼茫遼闊的北方土地,老範心中雖然興奮於自己收復漢土,但看著最新送過來的文書,還是有些惆悵。

打仗打的是國力,拼的是民生啊。

不僅僅是這幾年國內不穩,最重要的是河北路民生已經非常慘淡,甚至有些地方已經鬧起了饑荒。

古人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又言,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人和動物都在這樣的戰事當中顛沛流離。

若只是看戰事報告,戰場變化的宏大敘事或許不會感覺到什麼。

但對於普通個體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老範這些日子除了打仗以外,也在關心河北路的治理問題,亦是讓他感覺到惆悵。

只有一個國力強盛的國家,才有對外宣戰的資本。

如果在本身國內民生凋敝,百姓生活非常艱難的情況下還要繼續打下去,那麼只會導致國家滅亡。

“這才是我要改革的意義。”

范仲淹雙手揹負在身後,看著北方心裡在想,“現在,就看遼國那邊還繼不繼續打了。若是他們繼續,那我也只能咬著牙。若是他們答應我的條件,就能讓我安然回汴梁改革大事。我一定要讓大宋強盛,要讓國泰民安!”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北方慢慢出現了一隊人馬。他們面對宋國偵查騎兵的時候,並沒有表現出敵意,而是向他們舉起雙手,示意他們是帶著誠意而來。

塘騎將他們攔在范陽城外,向范仲淹通報了遼國使者到來的情況。

老範立即就明白遼國那邊也頂不住了,便也沒有多猶豫,自己回到了范陽城原來的遼國縣衙府邸,讓人把遼國使臣帶過來。

這次出使的真是重量級。

乃是張儉本人。

老頭今年七十六歲,卻並不像尋常的老者那般老態龍鍾,而是精神矍鑠,頗為強健。

歷史上他活到了九十一歲,一直被遼興宗耶律宗真敬重,從不喊他的名字也不喊職務,而是事之尚父。

皆因在他的輔佐下,遼聖宗時期的遼國才極為昌盛,達到了頂峰。可以說遼聖宗的文治武功當中,至少文治張儉要佔一半功勞。

因此即便遼聖宗駕崩,遼興宗繼位,也對張儉委以重任。

在他三年前因年老致仕時授其洛京留守、尚父、行河南尹,進封秦國公。去年更是進位韓王,可謂是相當恩寵。

所以可以說,張儉哪怕是致仕了,也依舊是遼興宗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地位可能還在一些耶律姓、蕭姓的皇親國戚之上。

得知是張儉出使,范仲淹竟然罕見地親自到衙門口迎接。

此人的名聲他也聽說過,不僅僅為官清廉,施政有方,遼國治下的漢人百姓能夠以極低的賦稅過著相當安逸的生活,也多虧了他經常勸說耶律宗真父子減免百姓賦稅。

因而於情於理,還是能夠得到范仲淹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