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唐 作品

第七十五章 問對之後,郎妾重逢

《潤州》

  【唐】杜甫

  向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遊。

  青苔寺裡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

  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

  走出浙西觀察使衙門的顧柯望著有些昏暗的天空,心想這問對用的時間也太長了。

  隨即便沿著街道走入了潤州華燈初上的羅城之中,邊走還邊觀察著潤州城獨特的格局。

  明日便是上元節,今夜街道上便迫不及待掛上了各式燈籠,端的是喜慶。

  唐代潤州羅城周長二十六里,高九尺,比之明清鎮江城,周長大一倍,面積大三倍,與對岸的揚州城並稱為東南都會魁首,在歷史上也多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真是令人唏噓。

  潤州城素有“三面翠環起伏,一面大江橫陳”的說法。

  這三座山分別是金山、北固山、焦山,而大江自然就是長江了。

  此時的長江入海口位置就在潤州城東去不過十餘里,故而潤州丹徒也被人稱為鎮海,鎮海軍的軍號便由此而來。

  三山鼎立,臨江相望。

  站在中間的北固山上,東可望見焦山,西可遙看金山。

  這三座山的空間關係構成了潤州地理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曾五次出巡,而潤州所在地區當時便被叫做朱方。

  其中一次東巡到達江南時,秦始皇聽術士說朱方有天子氣,便從西北調遣了三千名身穿赭紅色衣服的勞役,鑿斷了這裡一座叫京峴(xian)山的山脈。

  從此,朱方便被改稱丹徒。

  丹徒民間相傳,這“丹徒”就是為那三千穿紅色衣服的人而起的。

  三國時,孫權將東吳的統治中心移到了丹徒,並在鎮江東側的北固山與鼓樓崗一帶築城,名為子城,又稱鐵翁城,是孫吳的三座都城之一。

  《輿地志》載:“城週迴630步,開南、西二門,內外皆固以磚甓。”

  那時的丹徒被叫做京口,京口之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始終被沿用,也始終作為江南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南朝歷代皆有修繕擴建。

  到唐代後更是因江南運河匯聚于丹徒,潤州治所也在丹徒,地位躍居江南諸城第一。

  海外各國遣唐使和客商出入境時往往都會選擇潤州落腳:“一入冬月,津送使客”,“高麗入貢,使者所至”,對外交通極其頻繁。

  其城郭先後被韓滉,李德裕等眾多名臣擴建,到如今已然是周長超過二十六里,人口超過二十萬的巨型都會了。

  潤州自開元年間便承擔著鑄銅為錢的重要職責,手工業極其發達,市井繁榮,在此地鑄造過唐代開元通寶錢的一個重要系列——會昌開元。

  因為這批通寶錢所用的原料,許多都來自武宗滅佛後從各地寺院中抄沒而出的巨量銅貨。

  故而會昌通寶也是唐後期鑄造錢幣中含銅量最高的一批,在如今鹹通年間的市場交易中往往能得到更高的估價。

  而潤州下轄的句容縣,更是江南最大的銅礦產區之一。

  在當時全唐只有二十三個州郡有資格鑄錢的情況下,潤州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並列,躋身於鑄錢州的行列,充分說明了其在唐朝國計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極其發達的採礦業和鑄造業以外,潤州的農業和紡織業水平也位居唐朝各州郡中的最高水平。

  顧柯的曾祖顧況就曾說:“今江南縑絹,勝於譙宋。”而譙宋之地的絲織品,在開元年間是作為太府寺賦列第一等的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