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唐 作品

間章:若要看懂本書,關於唐朝和晚唐 你必…

而安史之亂後,才是本書將要重點探討的領域。

  如果要簡明扼要地總結中唐時代的特點那就是:藩鎮割而不據(除河朔三鎮外),經濟極大發展,政治黨同伐異,財政絕處逢生

  以及朝廷,藩鎮,州縣三者的微妙平衡。

  先看第一點,自府兵制崩潰後,募兵制下,為了統領規模越來越大的軍隊,為了應對規模越來越大,持續時間越來越長且形式越發複雜的戰爭,節度使作為地方軍政及經濟的三重主官應運而生。

  但與大眾認知不同的是,在中唐甚至晚唐直到黃巢起義前,絕大部分藩鎮中的節度使在很大程度上都更親近和依賴朝廷。

  這點從《唐代方鎮年表》與《唐刺史考全編》中所記錄的全唐節度使中70%為進士出身且由朝廷任命,並且聽從朝廷命令不斷轉任各地可見。

  另一個佐證則是,哪怕是長期公然叛亂的河朔三鎮,也會按時按量向唐庭輸出防秋士兵用於對抗吐蕃,而出身河朔三鎮的士人,官員,名臣將相也絲毫不少,如盧龍節度使張仲武父子。

  而真正帶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則是牙兵,中晚唐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童謠:

  長安天子,魏府牙兵。

  民間將魏博節度使治下的牙兵與長安天子的權勢等同觀之,可見牙兵的威勢已然路人皆知。

  自募兵制誕生以來,為進一步控制以失地流民為主要組成的軍隊而建立的牙兵制度便高度適應中晚唐時代部分封建化的社會經濟局面。

  始終處於財政危機中的唐庭無力維持龐大的軍隊,但河朔三鎮等叛亂藩鎮帶來的軍事壓力又讓唐庭不得不維持更龐大的軍隊從而加重財政危機進而導向政治危機。

  唐德宗建中年間為削平河朔三鎮而發動的戰爭最終演變為涇原兵變和四王二帝之亂便是這一循環的最佳例證,而四王二帝之亂對唐庭的破壞和威脅甚至要超出安史之亂,唐庭在叛亂期間很長時間內是事實上的一無所有。

  為了擊敗強大的叛亂藩鎮而扶持弱小順從的藩鎮,週而復始,強藩輩出,曾經的忠誠藩鎮屢屢變為叛亂藩鎮,背後的根本原因便是各地的牙兵集團實際控制了藩鎮的經濟和軍事。

  如若節度使不滿足他們的要求,往往便遭到殺戮驅逐。故而在刻板印象中飛揚跋扈的節度使在中晚唐時期的實際歷史事件中卻常常表現出委曲求全以及對朝廷權威的高度依賴。

  這便是中唐以來藩鎮割而不據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

  但在這樣令人窒息的重重危機下,相較於李隆基執政後期的公然擺爛,中唐時期的唐朝君臣則可以說是殫精竭慮,拼盡一切地自救。

  很短的時間內,在第五琦,劉晏與韓潢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唐庭建立了以鹽鐵轉運統銷官營制度為核心的新財稅體制,並將度支司這個戶部下級機構的權力擴大到與上級部門等量齊觀甚至一度取代戶部職能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