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油之手 作品

第三十九章 龜茲舞樂、燕地宮娥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這首劍器行,是有詩聖之稱的杜甫,在唐代大曆二年,於夔府別駕元持家中,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有感而作。

劍器舞也叫劍器渾脫,而渾脫舞源自大秦(東羅馬),經絲綢之路傳至西域,再傳入內地,又稱潑寒胡戲,成為當時入冬時節進行的一種風俗。

每年十一月,人們穿胡服、騎駿馬、戴獸面,成群結隊潑水嬉戲,追逐歡樂,跳著渾脫舞,唱起蘇摩遮,場面壯觀火爆,唐中宗也曾親往洛城南樓觀看。唐玄宗繼位後,下詔禁斷此俗,這種在中原蔓延成勢的歌舞遊樂活動逐漸絕跡,民間卻仍有留存,從十一月改到七月初,成為驅鬼消災的民俗。

龜茲樂、渾脫舞,此前就有流傳,只是唐代最為流行,之後也沒有因詔令完全被禁絕。

渾脫即革囊、皮袋,以整張剝下的動物皮革所制,既用作渡河的浮囊,也可用來盛水、酒、奶。製法、形狀類似的人渾脫,就是小型動物的整張皮革製成的囊形帽子,戴渾脫帽表演的舞蹈也就被稱為渾脫舞。

而蘇摩遮,也作莫、幕,曲調源於龜茲樂,在唐朝時盛行,但北周以前就已隨著西域樂器一併傳入。實際上,蘇摩遮也是高昌語中渾脫帽的叫法,出自波斯語的音譯,起初是當地人因炎熱潑水索寒,為了避免冷水澆到頭上,就戴上塗了油脂的渾脫帽。

說起龜茲舞樂,就不得不提到呂光,淝水之戰前,他奉苻堅之命出征西域,攻滅龜茲,將龜茲樂帶到涼州,後涼滅亡之後,龜茲樂再度傳入中原。

但在此之前,西域舞樂就已在中原流行,比如琵琶,秦、漢時有一種圓形帶有長直柄的樂器“秦漢子”,彈奏時向前彈出叫批,向後挑起叫把,後來西域傳來了梨形音箱的曲頸樂器,有人將兩者結合改進,出現了新式的琵琶,演奏也從橫抱變為豎抱,從撥子彈奏改為五指彈奏。

東漢劉熙在《釋名.釋樂器》中記載“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當時的胡人,因為是騎在馬上彈琵琶,所以橫抱彈奏更為方便。

王導玄孫,南朝王僧虔所撰《技錄》中,有一則關於琵琶的故事,提到“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這裡的文德皇后就是曹丕皇后郭女王。

而直柄琵琶也叫作阮咸,得名於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因為他善奏此樂器,所以得名至今。

龜茲樂除了琵琶,還有豎箜篌、羯鼓、篳篥等多種樂器,龜茲琵琶七調起源於印度北宗音樂,印度一稱始自玄奘,此前被叫作身毒、天竺。前秦至後秦時的西域名僧鳩摩羅什,他的父親出身天竺望族,母親則是龜茲王女,呂光攻打龜茲時,與其為敵的龜茲王白純,就是鳩摩羅什的舅舅。

龜茲舞樂的傳入,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上行下效,從來都是倉廩實而知禮節,一個挨餓受凍的普通人,為了餬口整日奔波忙碌,哪有這種閒情逸致。

前燕自慕容儁決意進軍中原,大舉南下,迅速的擴張就已滋生大量弊端。慕容暐繼位時,年僅十歲,國政盡數委於輔政大臣之手。慕容恪在世時,治事還算清明,但也只是壓制,並未完全改善,待其病故,慕容垂遭受排擠,慕容評與可足渾太后掌權。短短不到三年時間,前燕政治的腐敗愈演愈烈,國庫空虛又導致賞罰不明,剛剛成年的慕容暐剛有意改革,前燕就滅於前秦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