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輕風去 作品

第二百零二章 何用讀春秋


於是林泰來就只能硬著頭皮答道:“本以為點出主旨就結束了,不知涇陽先生還有什麼見教要補充?”





顧憲成立即進入了大學者狀態,張口就責難說:





“你的解讀固然精妙,但也不見全局,只參透了春秋經大旨的一半而已。”





林泰來反駁道:“餘以為,解《春秋》要先讀《論語》,讀其中《禮樂征伐》一章,便可知《春秋》之大義。





只看首句的王字,便可知天下受命於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如何就不是春秋大義的全局?”





顧憲成吃了一驚,貫通《論語》和《春秋》,用《論語》解《春秋》,這個思路很可以。





但他逐漸進入了狀態,此時能不假思索的回應說:





“所謂無道,無論禮樂征伐自諸侯岀,還是自大夫出、自陪臣出,都是以道義責其下也。





探本尋源,卻都是從上之無道始,故而聖人有諷其上之意也。





你看春秋只看到了天下受命於王,就以為哦得道,但卻沒有看到王受命於天!





所以從天字就能明白,《春秋》為端本澄源之書也,所以告天下萬世之為人君父者也。”





林泰來說:“聖人筆削《春秋》之時,諸侯亂政,天子失御,君臣關係紊亂,天下為無道。





故聖人以《春秋》匡正世人,震懾亂臣賊子,希冀撥亂反正,復三代先王之治,才是聖人根本之意也。





開篇首句就是一個王字,還不能說明問題?”





顧憲成說:“你說的都對,完全沒錯,但是不完整。





我方才也強調過,你只體悟到了一半。





在首篇的你所關注的王字後面,很快又在無禮之事中出現了天字。





這正可以說明,天下是有道還是無道,除了臣下作亂,還有天子能否率承天命這個因素!





首先要有二者相加之意識,才能去參悟完整的春秋大義!”





經過思想火花的碰撞,顧憲成頓時感到思路如泉湧,一發不可收拾。





感受到了學術頓悟的快樂,他的情緒也越來越高昂。





情不自禁的轉身朝著月臺下方讀書人們,高聲道:





“臣子篡弒僭政,為無道之象,算不得根本!





因此論《春秋》,必須同時要尋及君王之本。





聖人的春秋大義,除了對臣下行為匡正,還有對天子的道義規諷!





由臣子而天子,由天子而天命,這才是春秋意旨之全局!”





李三才也興奮的叫道:“顧君高見!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備,方能成就一部《春秋》!





天下之大源在於王,而王之大源在於天!





首篇兩字相加即可明義,真乃春秋大旨也!今日耳聞如此妙解,真不虛此行!”





人群響起了一些歡呼聲,顯然是被顧憲林的解經傾倒了。





還有人跟著李三才喊起來:“天下之大源在於王,而王之大源在於天!”





顧憲成十分享受這種歡呼聲,還有那一個個崇拜的眼神。





感覺又回來了,這才是講學的該有的樣子!這趟國子監來對了!





正當顧憲成打算閉上眼,用心去感受增加的聲望時,忽然視野裡出現了一支可惡的掃帚,對著他晃了晃。





掃帚的主人林泰來似笑非笑的說:“顧先生突然興奮什麼?辯經尚未結束,你就突然轉身,莫非你也想逃跑嗎?”





剛才顧憲成強加過來的話,他基本上照搬著還給了顧憲成。





顧憲成指著月臺下的讀書人,答話說:“辯經到底有沒有結束,聽聽公論就知道了。





看看別人的反應,你還有什麼質疑?”





林泰來反問道:“你說的這個春秋大義,我看到王字,只能算參悟了一半?”





顧憲成便答道:“當然如此,有何疑惑?”





主要是林泰來的解讀太好了,想黑都黑不掉,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說是“一半”。





林泰來駁斥說:“若以為由臣及君,再由君及天命為春秋大義,那麼我看到了王字只能算一半。





可是你開始也只看到了天字,同樣只是一半,為何你又覺得自己贏了?”





如果說心裡話,顧憲成根本不想承認林泰來那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