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龍膽 作品

344涇縣調研

    涇縣縣長這才領著梁健他們往外走。

    梁健看了看山口區的區長和一直沒說話的區委書記,還有涇縣的這兩位領導,覺得有些怪怪的。

    涇縣雖說是個縣,但實際上,縣上的面積和個鎮差不多。來回總共就兩條街,街邊的建築也都是一些很老舊的建築,街上也沒什麼人,很冷清。

    出了縣,再要往下面的鎮上村裡走,那就都是泥路了。泥路又窄又顛簸,車子根本開不進去,涇縣的人平時去鎮上或者村裡辦事都是坐三輪車的。那種燒柴油的三輪車,開起來聲音跟拖拉機差不多。六七輛三輪車一起開起來,那轟隆隆的聲音,震得人耳朵都有些受不了,說話都聽不見。

    一路進去,風景都是很好,只是窮似乎真的很窮。路邊上偶爾會看到一些零星的人家,大半都是九十年代的那種土坯房,很少能見到一棟樓房。而且即使是樓房,也是二十年前的那種樓房,而且沒有牆面,紅磚直接裸露在外面。

    到的第一個村,是一個叫洪村的地方。據涇縣的縣委書記介紹,洪村裡基本上都是姓洪的,只有兩戶外姓人家。村裡的人多多少少都帶點親戚關係,雖然家長裡短地平時也有矛盾,但一旦有外部矛盾,都是十分團結的。

    迎接他們的是洪村的村支書,一個頭發已經花白的老頭。老頭雖然有些年紀了,但講話聲音有若洪鐘,性格也十分爽朗。老頭帶著梁健他們在村裡繞了幾圈,村裡的房子大多也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老房子,以平房為主,也有兩層的,大都比較簡陋,不像江南這些地方,房子造得都跟別墅一樣。

    走完一圈後,回到村裡的辦公室,是一個平房,旁邊是一個幼兒園,所謂的幼兒園就兩間房,這個時間,有五六個孩子在門前的平地上在玩,不過沒看到老師。

    梁健問村支書:“幼兒園平時有多少孩子?”

    村支書回答:“平時有十來個吧!一半是村裡人的孩子,還有一半是附近村裡的。這裡離縣上遠,放在家裡就得要有一個人整天看著。我們這裡,農活多,不幹活就沒錢過生活,有人看孩子,就少分收入,這吃飯的嘴多了,掙錢的人反倒少了,您說,這日子是不是得越過越窮,所以呀,索性就弄了個幼兒園,僱兩個女人幫忙看,既讓孩子有個玩伴,也解放了大人的時間。一舉兩得!”

    這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年輕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孩子沒人照顧,就放回老家。梁健看著那些一個個玩得很開心的孩子,又想到霓裳。真是人不同命啊!

    梁健又問村支書:“那如果上小學呢?”

    村支書肩一聳,道:“上小學就只能去縣裡了,不過縣裡遠,每天來回不現實。有些家裡窮,付不起住校費的,往往讀個一兩年就不讀了!”

    村支書說完這話的時候,旁邊縣委書記和縣長的臉色就有些變色,縣長忙打岔說道:“其實這個問題,我們縣裡也考慮過。有些家裡實在貧困的,學校會給予減免住校費,但是還是有家庭不願意去上學。主要還是觀念問題。”

    梁健沒理會,繼續問村支書:“現在村裡,主要靠什麼掙錢?”村支書說:“掙錢啊,主要就是靠賣一些山貨。不過,這兩年,不少外面的人到山裡來採山貨,這收成是一年比一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