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177章 大明皇帝要出新書了

    金濂繼續說道:“其實在兩浙和兩淮、福建、廣州等地區有大量的私營鹽田,他們僱傭當地的百姓,當做灶鹽工,每日煎鹽,規模極大。”

    “大明的鹽引,在官鹽場可以承兌,在私人鹽場同樣可以承兌。”

    “所以,朝廷超發了那麼多的鹽引,並沒有引起什麼波瀾,反而是各地州府縣,始終希望可以多一些鹽引。”

    朱祁鈺在當老師的時候,其實一直有個疑問。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當時的教科書上寫的是最早的信用貨幣。

    後來到了元朝時候,是至元寶鈔,到了大明就是大明寶鈔。

    但是這些紙質貨幣很快就因為超發,通貨膨脹,變得比廁紙還便宜。

    那這些紙質貨幣出現的基礎是什麼?為何又變成了廢紙一堆呢?

    出現紙鈔的理由很簡單,因為缺少貨幣,來完成民間的商貿交易。

    大明的產銀年十餘萬兩,還有朱元璋的祖訓,為了推行大明寶鈔的使用,民間不得用金銀交易。

    大明寶鈔濫發從洪武年間就開始了,大明寶鈔的泛濫成災,從最初的一鈔可以換一貫,到現在一鈔幾錢都沒人要的廢紙。

    但是另外一種紙質貨幣,依託於糧食和鹽的貨幣,出現了,那就是鹽引。

    大明的鹽引是可以到鹽場去承兌的,即便是無法到官鹽場承兌,私鹽場同樣可以承兌,這些鹽引,就變成了實質性的貨幣。

    在大明未有大量白銀輸入之時,承擔貨幣的功能。

    所以,正統三年、正統六年、正統九年、正統十四年的超發,的確是朝廷欠了商賈們鹽,但是商賈們並不是很在乎,即便是不能在你官鹽場承兌,我也可以到私鹽場承兌,換給水商,也有得賺。

    因為大明足夠的強大,人口日益增長,食鹽和糧食需求在增長,以食鹽和糧食為信譽的貨幣,才能夠在大明如此暢通無阻。

    正因為大明足夠的強大,大明財經事務,才可以處於一種可持續的崩潰狀態,而不崩潰,擁有極其強大的自適應調節能力。

    朱祁鈺坐直了身子說道:“我們不應該竊喜這種現象的出現,雖然看似朝廷獲利頗豐,但是我們要時刻謹記大明寶鈔的教訓。”

    “濫發、超發,必將導致鹽課,徹底的崩壞。”

    金濂附和的說道:“陛下言之有理,事實上,去年鹽引的超發,就引起了官鹽場和私鹽場的擠兌,人滿為患。”

    “九月處,一小鹽引僅值糧三鬥五斛,按江南糧價計算,一小鹽引僅值銀一錢七分五毫四釐。”

    “官鹽場人滿為患,人心洶洶,私鹽場關門大吉,鹽丁無以為生,鹽價糧價飆升。”

    朱祁鈺稍微算了算,大約相當於0.1754兩銀子。

    金濂話鋒一轉說道:“但是隨著京師之戰,大獲全勝,這種惶恐情緒得到了極大幅度的緩解。”

    “各私鹽場窩,再次開場煎鹽,擠兌之風立減,這鹽糧價慢慢的下來了,這鹽引慢慢漲了起來,恢復到了一兩二錢的價格。”

    “我所說的銀,並非現銀,而是糧價和鹽價摺合之後,參考價格。”

    陳循呆滯了許久,有些疑惑的說道:“不是,為何如此?鹽糧價貴,鹽引應該貴才對,為何會是賤價?”

    “鹽糧價貴,鹽引反而賤,鹽糧價賤,鹽引反而貴?這…”

    “陛下,臣愚鈍。”

    陳循是個大學士,自從永樂十三年狀元及第之後,一直在京為官,擅長唸經,集古代帝王行事,撰寫《勤政要典》,勸諫皇帝勤政,這方面陳循一直是很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