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173章 計劃委員會

    在華亭縣的縣令的奏疏裡,就有一條奇聞,鹽商開中赴邊納糧後,拿到了鹽引,卻無法在鹽場兌現,只好苦守鹽場,祖孫三代,不得者比比皆是。

    開中鹽法在這個時候,已經徹底敗壞了,朝廷欠了不知道多少鹽引出去,這每一小鹽引,就是大同的一石米。

    怎麼會欠呢?欠在哪裡?大明年產食鹽到底有多少?為何會超發鹽引?現在的鹽到底是誰在生產?

    大明的開中鹽法,是廢止?還是繼續持續改良?這一切問題,都缺少了數據的支持。

    沒人知道大明到底發行了多少鹽引,也沒有人知道朝廷欠了多少鹽引出去。

    這就是大明的糜爛到了家的財政。

    大明財政自建立之初,就處於一種可持續的崩潰的狀態,支出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少,比如之前屯田子粒,乃是軍屯的糧賦稅,在正統十四年,只有四百萬石。

    在永樂元年還有兩千四百三十五萬石。

    大明很強,強就強在如此糜爛的財政體系下,一直撐了兩百多年,可持續崩潰了兩百多年,若非天災人禍,居然還能撐下去…

    大明滅亡,其實也不怪不得崇禎,大明從正統三年起,就開始欠鹽引了,一直欠了兩百年,也不知道崇禎皇帝看著老祖宗們,欠的這兩百年的賬,到底是個什麼表情。

    “內承運庫撥算盤的太監,和戶部度支部的官僚,把這件事盤明白,朕不定期限,但是朕要儘快知道最詳實的數字。”

    朱祁鈺對著興安說道:“讓司禮監和文淵閣擬旨,用最快的速度把這件事給辦了。”

    “臣領旨。”興安俯首說道。

    朱祁鈺打算弄一個計劃委員會一樣的機構,中國的歷史實在是太長了,所以他可以直接讓計省領了這個職責。

    這計省還未組建,就立刻打出了第一拳,盤查鹽引之事。

    內承運庫這幫算賬的太監們,終於覺得自己又活了!

    自從宣德九年,大明停止了海貿之後,他們就被限制了,這數年來,他們就一直盤著朱棣的遺產過日子,終於又有活幹了!

    對於太監們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被皇帝使喚,最害怕的就是沒活幹,那就是失去聖恩了,在宮裡只會舉步維艱,徒子徒孫們,都跑到別家認義父去了。

    現在好了,大明皇帝終於想起了他還有這麼一個專門從事計算的部門。

    大明財政這筆賬,交給外廷,只有兩個人算明白過。

    一個是王國光,在隆慶萬曆朝為官四十載,在張居正的一力督促下,終於寫成了《萬曆會計錄》。

    一個是畢自嚴,在天啟、崇禎年間,頂著大明天傾的壓力,盤清楚賬,還講清楚了賬,寫了一本《度支奏議》將大明裡裡外外,全都盤的清清楚楚。

    崇禎皇帝,那一輩子最高光的時候,是在崇禎九年,將闖王高迎祥在京師砍頭的時候。

    那時候崇禎皇帝,以為大明一切都好起來了。

    為禍數十年的陝西民亂終於平靜了下來,李自成只有二十一騎逃脫,畢自嚴給他算明白了賬,他也有了錢。

    崇禎九年的朱由檢,絕對沒想到,在八年之後,他就要吊死在了煤山之上。

    算清楚賬,很重要,對於皇帝極其重要,但是交給外廷,這賬,想盤明白?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