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468章 書閣感悟

 這是一個很有才氣之人。

 豐坊比範欽大十四歲,在豐坊已經高中進士,意氣風發去京城做官的時候,範欽還只是箇中學生,在家裡為前途埋頭苦讀。

 早在範欽還是個小夥子的時候,就很仰慕豐坊的才華,羨慕萬卷樓裡的藏書,曾經登門希望豐坊允許他抄錄其中自己喜歡的書籍。

 豐坊對於這位愛書的晚輩也頗為讚許,同意了他的請求。

 幾十年後,範欽也退休回家,建起了自己的藏書室“東明草堂”,出於對豐坊的崇敬,特地請豐坊為自己的書屋寫《藏書記》以示紀念。

 此事見載於范家《天一閣輯錄卷》中。

 可見,稱範欽為豐坊的粉絲也不為過。

 豐家因為受嘉靖朝“大禮議事件”影響,先是豐坊的父親豐熙,被貶黜到閩地一處防衛所,豐坊自己則先被降職,後被打發到金陵擔任閒差。

 災禍接踵而至。

 先是豐坊的父親豐熙,客死他鄉。

 緊接著,豐家捲入另一場嘉靖年間比較嚴重的紛爭——“爭貢之役”,豐坊幾個兄弟先後過世,豐家竟然只剩下老母親一人,守著祖宅。

 就在豐坊準備辭官回鄉時,他唯一的兒子豐瑩因病去世——傳承十六代的甬城豐家,一時間竟然面臨“絕後”的憂患之中。豐坊不得不從遠房旁支過繼了一個兒子,來延續血脈。

 壓垮豐家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嘉靖四十一年,豐家萬卷樓大火。

 豐坊本人雖沒有葬身大火,可樓內眾多的珍貴碑帖藏書,搶救不及,付之一炬。

 看著一片狼藉的藏書樓,看著先祖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化為灰燼,豐坊徹底崩潰。他將剩餘的書籍和祖產賣給了範欽,自己寄居蕭寺,最終客死僧舍,永生都沒有再回甬城。

 真真的無顏見列祖列宗!

 範欽接手萬卷樓的殘書,再綜合他自己幾十年的東明草堂藏書,以豐家為鑑,終於建成今天的“天一閣”。

 因此,在參觀天一閣時,一定不要只看到范家貢獻,還應該唸叨幾句甬城豐家。

 畢竟,天一閣早期藏品中,三分之一是豐家保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尤其是天一閣的宋版書籍,幾乎全出自於豐家萬卷樓。

 順便說一句,豐坊還是當時有名的“作偽大家”。

 跨過門檻,一步踏入範氏院落。

 八十年代的天一閣,主體建築依舊是範氏院落、天一閣寶書樓、東明草堂三大處,還沒有後來的秦氏支祠、狀元廳、麻將博物館等建築,因而,從一家博物館的展出設置上來說,略顯單薄。

 不過,對於前來感受“文勝”的盧燦而言,已經足夠——這種古樸,恰恰原味!

 盧燦一走入院落,便懂了爺爺為什麼喜歡天一閣。

 實在是太雅靜!太符合爺爺的格調!

 這座江南園林式家族居所,幾百年來並無多少改變,依舊一副傳統文人所推崇的淡泊、恬然、寧靜的文化氛圍。房屋的佈局錯落有致,高軒低廊,井然有序,古樸而寧靜;點點青苔,叢叢蒲草,肥葉瘦竹,很是典雅;粉牆黛瓦,給人留下一道道灰牆孤獨地站立著,似乎在講述著世事滄桑。

 單論意境,這座範氏院落,已經是十足的江南文人味。

 穿過範氏故居和東明草堂,來到天一閣藏書樓。

 它坐落在範氏宅東,左右磚甃為垣,上下都安裝門窗,樑柱都用松杉等木構築。

 “天一閣”牌匾,白底黑字,並不大氣。

 藏書樓同江南的普通民宅也沒有太大區別,是一個六開間的房子,區別於民間常用的三開間、五開間和七開間那樣的傳統模式,應該是刻意應和“地六成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