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綠蘿裙 作品

第141章 新內閣




    至於兵權,兵部尚書曹閣老在,但兵部只有調兵權,掌兵的五軍都督府,仍歸皇帝直接統屬,多為勳貴武將,又是一重製約。



    可以看出來,皇帝雖然倚仗內閣,但仍有戒心,以六部制約。



    這固然最大程度上確保了帝王的權威,卻也拖慢了行政的效率。



    各有各的屁股,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如今,楊首輔申請讓許、王二人入閣,代表他向皇帝申請:咱們統一下部門,提高點效率,乾點大事,中不?



    晏鴻之問:“厚文兄怎麼想?”



    王尚書道:“這要看陛下的決心有多大了。”他想想,給句實話,“依我看,陛下已經下定了決心。”



    晏鴻之慢慢點了點頭。



    --



    在所有人的觀望中,皇帝思考幾天,最後同意了楊首輔的申請,並對職務進行調整。



    楊首輔升為吏部尚書,兼任東閣大學士



    曹閣老升為次輔,為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崔閣老為吏部左侍郎兼武英殿大學士



    許尚書入閣,兼任中級殿大學士



    王尚書入閣,兼任建極殿大學士



    人事、財政、軍權,全部歸於內閣。



    同時重申了六科的職務,明確六科“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很巧,調任的詔令下發那天,是程丹若上班。



    她捧著印璽,在內閣的小書房裡看到了新鮮出爐的旨意。



    這和之前說的完全不一樣啊!



    程丹若沉默地蓋完章,回去反思。



    她發現,自己對政治太稚嫩了。



    只是在晏家時,隨便聽女眷閒聊揣測,就以為許、王僅一人能贏,甚至兩人誰入閣,關係到心學和理學的發展。



    但現實哪有這麼簡單。



    或許,某派領頭人能夠位任高官,確實對學派有影響,但皇帝會關心這個嗎?



    當然不會。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因為喜歡儒家,討厭道家嗎?朝廷的官員為科舉南北榜的名額,快要打出狗腦子,妨礙皇帝任用誰了嗎?



    程丹若調整思路。



    官有官的利益需求,朋黨、學派、地域……他們不得不考慮這些。



    因為巨大的人脈網絡,才是官員升遷最重要的倚仗,一般的普通官員,皇帝哪能記得誰是誰。



    但她又不當官,為什麼不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問題呢?



    許、王同時進內閣,代表著六部對內閣的制約降低了,內閣權勢更大,地位也進一步提高。而三省六部,本來就是為了分散相權設定的。



    將權力再度集中,通常意味著……要搞大事。



    猜測正確。



    在今年的財政計劃上,皇帝決定削減衛所的開支,除卻邊境衛所,內地的衛所少發錢,讓他們屯田開荒,改種地去。



    這不是改動,而是既定事實,多年來,很多衛所子弟已成農民,根本不會打仗。



    軍費的大頭,用以募兵。



    這件事,在泰平十七年的秋天就有了影子,十八年的考試側面印證,十九年的春天,皇帝終於下定決心。



    衛所不行了,可大夏的麻煩還是很多。



    北面的蒙古部族分分合合,但沒忘記持續騷擾邊境,有時候他們互相打,有時候一起打夏朝,什麼時候他們統一,漢人的麻煩就大了。



    西南少數民族依舊自治,偶爾叛亂,瓊州有外國人打打殺殺,東北是女真、高麗時不時出事,東南沿海倭寇、海盜猖獗。



    皇帝上位十九年,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藩王子弟,變成大權在握的帝王。



    磕磕碰碰的執政生涯中,他犯過錯,也做對過,慢慢懂得了一個道理:



    我強敵弱,我弱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