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綠蘿裙 作品

第141章 新內閣

    三月,李首輔告老還鄉。



    除卻最後的一點點名聲上的瑕疵,他幾乎全身而退。後人評價起來,恐怕也多有褒揚,畢竟,李首輔的內閣雖然沒有大動作,但和帝王關係尚算融洽,不功不過地讓國家安穩地度過十年之久。



    雖然偶有天災,偶有**,北方瓦剌隔三差五地騷擾邊境,還發生過寒露之變這樣的慘劇,南方海域與倭寇常有戰事,西南也不太平。



    但在古代,這樣的安穩也很難得了。



    至少,離史書中“民不聊生”四個字,還有一定的距離。



    然而……然而!



    程丹若滿腹嘆息,卻無人可說,大概這就是古代的遊戲規則吧。



    只要李首輔還活著,皇帝就打算樹立他為君聖臣賢的典範,不會動他。



    而她唯一能做的,竟然是祈禱皇帝賢明,以後還能記得這事,抑或是哪個臣子和李家有仇,等李首輔死了以後,再重提舊事,清算李家。



    其他就沒了。



    日子還要繼續過。



    李首輔退休後,內閣就剩三個人。



    程丹若還在晏家時,曾以為許、王在爭這個空出來的名額,但現在,她才發現爭名額的前提,是皇帝打算往裡塞一個人。



    內閣無定員。



    雖然從先帝時期開始,到今上繼位,內閣已經從一個顧問團變成了宰相機構,但並沒有形成定例,沒有退一個就補一個的規矩。



    因此,皇帝的第一個大動作,僅僅是任命楊次輔為首輔,統領內閣。



    楊氏內閣的年代,到了。



    程丹若對這人一無所知,從前在晏家也沒聽過,好在她身處權力最中心,耐心留意周圍的隻言片語,慢慢就拼湊出相關信息。



    在此,且做一個對比。



    李首輔家境貧寒,全靠族人資助方能考中進士(這或許是他默許族人圈田的重要因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只是翰林院的修撰,負責修書。



    但他運氣好,今上被過繼,立為太子,先帝命人為他講學,李首輔就這樣成為了皇帝老師,與他結下師生之情。



    今上繼位,李首輔雖因母喪,回家丁憂三年,可皇帝沒有忘記他,守孝一結束就把人找回來,先為禮部右侍郎,隔年入閣。



    他行事穩健,時常調和皇帝與老臣的矛盾。後來,他被任命為首輔,延續一貫的作風,穩中求進。



    但楊首輔不一樣。



    他是少年才子,寫一首風流好詩,十八歲就成了進士。更重要的是,他爹曾官任尚書,他自懂事起,就對官場的一套了如指掌。



    翰林院掛職,外放五年,回來做御史,再刷刷資歷,順利在五十歲入閣,如今五十五歲,年富力強,已經是首輔了。



    這麼一位官場老將做老大,兩任內閣的交接有條不紊。



    三月底,交接完成。



    重頭戲來了。



    楊首輔上奏皇帝,懇請增加內閣席位,並提名許、王兩位尚書入閣。



    --



    晏家。



    晏鴻之最近痛風又犯了,沒敢喝酒,品著清茶,和王尚書聊天。



    “楊奇山上臺了。”王尚書感慨,“野心勃勃啊。”



    楊首輔,名嶠,字奇山。



    “新官上任三把火。”晏鴻之慢慢道,“這第一把就燒到你和許繼之,我還是有點意外。”



    許尚書,名延,字繼之,外號“八面尚書”。



    王尚書道:“他要探探陛下的心思。”



    “你二人都進內閣,六部可就唯其馬首是瞻了。”晏鴻之判斷。



    內閣的地位經過一系列變化:最初,只是皇帝的私人顧問團,後來為提升內閣的地位,規定非六部尚書或侍郎不可入閣。



    等今上繼位,又進行一定的制衡。



    吏部尚書和侍郎入閣,握有人事任命的權力,確保調任暢通。但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和管科舉的禮部尚書都不在其中,相對遏制住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