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第 91 章

    到了會試這一層級,策問文章愈發受考官重視,一來策問考得雜而全面,最易體現考生的為官本事,而非考察之乎者也而已;二來殿試中只考策問,考生若是連會試策問都答不好,又豈有參加殿試的資格?

    科考並非只是考些虛的東西,其實策問可以考很實的題目,關鍵在於主考官如何出題。今年沈閣老出的題目就很實在,與民生治理相關甚緊。

    譬如其一問:“西南疆諸郡常有地震,毀民舍壓損人,而天譴妖言四起……咎其何由?”策問地震的成因,如何治理賑災時的妖言四起。

    天災**時,百姓口傳“妖言”而生懼意,有人藉此機會,揭竿而起,順勢生亂,歷朝歷代都有這個問題。

    裴少淮自然知曉地震的真正成因,卻不能直接寫出來,否則,恐怕會被判為“引用謬誤雜書”或是“無典籍之異想”,他需要從現有的書籍中找依據去闡述,裴少淮最終想到了《周易》。

    《周易》有道“地道變盈而流謙”,認為地殼不是靜止的,而是可以盈流的。

    這應該是最貼合真正成因的說法了。

    裴少淮下筆破題道:“地道盈流而天人感應,奉法循理而消災弭異。”前一句闡述地震成因為地道盈流,導致天地異動,可以感應到;後一句則為賑災的要義。

    裴少淮認為,賑災不在於消除妖言,而在於上下同心,迅速將災民安置好,如此的話,妖言自然不攻自破。最怕的是本末倒置,一味去鎮壓異言,忽略了賑災,反倒讓百姓心間更生恐懼,聽信了妖言。

    他潤色語言,仔細將自己的觀點一股一股地書寫下來,完成了第一題的初稿。

    其二題又問:“大慶地大,四境相距甚遠……議水陸交通。”

    這一題考的是學子們的見識。

    在大慶,地圖畫得不準且稀少,還是軍機重物,非高官將領不得見。沒有見過地圖,又沒有實地遊學過,單憑書中幾江幾河數個字,如何能通曉全局?

    這題沒有什麼破題的妙法,只需將自己所知所識寫明白,再列舉縱橫交通於民於國有何大用處即是。

    裴少淮最後收筆寫道:“……水浮與陸走,交相配合。”文章中涉及東臨滄海海運,膠州可至百粵,又有京杭運河,足以貫通南北……諸如此類。

    三日已過,最後一場考試結束。掌卷官和彌封官,加之監守官,三官一併收卷,逐一彌封蓋章,才會收入箱中,送到內簾。

    裴少淮走出號房,緩緩伸展了一下筋骨,放眼望去,能堅持到最後的考生皆鬆了口氣,陸陸續續從號舍裡出來。

    不管結果如何,能考完已經不錯了,對得起過往對得起自己。

    五千餘人只取三百之數,杏花開時,自見分曉。

    作者有話要說:[1]策問題目參考自《明清時期雲貴鄉試的地方史地考題舉偶_朱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