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十八 作品

第40章 第四十章

    武拂衣心中擬定了一套學習方案。

    想要讀懂牛頓的書籍,必須要一定的理論體系知識,而直接上手英文版是荒唐的行為。

    語言就是一道難題。

    胤禟捎來的這箱書,以《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例,它原版是拉丁文。

    眼下,這一本英文版不是正式出版物,而是倫敦本地學者的手抄譯本。1

    箱子裡的其他論著也是拉丁文、英語混雜。

    在西方,《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被認為是近年最難讀懂的書之一,行文晦澀給很多門外漢設置了閱讀門檻。

    買書的英吉利商人彼得稍稍提了幾句,他本是不求甚解,因為崇拜牛頓就將起所有文章都蒐羅到手。

    一路東行,從倫敦到廣州,船開了大半年。

    讀書計劃卻因為書籍內容深奧複雜而徹底流產。靠岸後,在廣州遇上胤禟派去的掌櫃,最終以二百兩的價格成交。

    “這價格挺高的,堪比買玻璃窗了。”

    胤禟聊起了書籍的具體購買過程。

    總的來說,這次和商人彼得的交易還算愉快。

    彼得嚮往憧憬京城的景色,希望能夠機會北上一觀,但他必須拿到朝廷批准的路引。

    儘管廣州港對西洋開放通商,洋人們卻被限定在某一區域內,能夠獲批來京城的人很少。

    彼得願意賣出費心收集的整箱書,更多是結識人脈獲得上京資格。以他的話來說,二百兩銀子只是成本價,根本不賺錢。

    而且向掌櫃再三確定購書者的閱讀能力,可別做了冤大頭,把牛頓的論著買回去一本都讀不懂。

    這種事在歐羅巴時有發生。

    當東方熱來襲,某些貴族買了四書五經裝飾書櫃,其實根本讀不來幾個方塊字。

    掌櫃可不敢妄議主子的學識水平,口頭應付了彼得先把書給買下,回京交差時把情況都彙報給九爺。

    胤禟對商人彼得的初步印象尚可,聽起來那不是種利益燻心的。

    “彼得想北上入京參拜,這事卻不是我能做主的。要我說,這回他也就是運氣好,碰上四哥對牛頓這波人感興趣。否則這箱子書幾乎不可能在廣州賣出去,還不如一堆廢紙。”

    提及牛頓,胤禟的語氣多少有些漫不經心。

    他說的也是實話,一堆用洋文寫的看不懂的書,就算地主家的傻兒子也不會買。

    哪怕來京城的傳教士也提到過幾位歐羅巴風雲人物,但也沒怎麼叫人放在心上。

    胤禟兒時得病被傳教士獻藥而獲救,對西洋人算得上態度友好了。

    即便是他,也沒想過要研讀各類西洋書籍,主要還是認為沒太大的必要。大清地大物博,也有一批能工巧匠,還能缺什麼呢?

    說回牛頓,聽彼得說起這位任職了英格蘭皇家造幣廠的廠長。

    胤禟對比大清與英格蘭的土地面積,給牛頓的職位找到大致的橫向參考,都比不上廣西布政使。

    布政使管理官吏、承宣政令以及掌管賦稅。牛頓管著造幣廠,他至多隻有管錢的權力。

    有此前因,胤禟的不甚在意才是清朝從官方到民間的主流態度。

    武拂衣對胤禟的語氣毫不意外,工業革命的巨浪真正到來之前,誰也想不到不改變就會被淹死。

    巨浪的開端是珍妮紡紗機的出現。若按照曾經她所知的時間線,距今還有六十多年。

    無怪清朝如今沒有絲毫意識,外部的變化正在迅速暗中蓄力。因為遠隔重洋,表面上依舊風平浪靜。

    “九弟,此次辛苦你了。”

    武拂衣沒有著急忙慌教育胤禟應該重視西洋的變化。

    眼下,胤禟學過幾國洋文,連他也看不懂買來的一箱子。看不懂,讓他無法體會到這種知識的奧妙,也就無知無畏。

    人從無知無畏,到有知而敬畏,最終突破到有知而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