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河川 作品

第80章 or1-ep4:千禧年前奏(16)

    “別太悲觀,人類總是會在新的時代找到新的解決辦法。”麥克尼爾小心翼翼地接近礦坑邊緣,他注視著深不見底的礦坑,思考著這個礦坑裡當年到底挖出來了多少礦產和砂土。原本在這裡挖礦的商人大概把所有設施全都拆走了,連便於人員上下移動的電梯都沒留下。既然如此,那個商人更應該把這些設備也一股腦地捲走,而不是留著它們在這裡遭受風吹日曬直到徹底淪為廢鐵。

    只有少數人能夠超脫環境對命運的限制。那些生活在這種小鎮上的人,他們只能選擇逃離吧——就像麥克尼爾在英格蘭拜訪的那座鎮子上的人們一樣。和那些生來就能接觸更多情報的靈通人士相比,他們是不幸的,眼界限制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

    麥克尼爾看到附近的砂石中有一塊櫻石,於是從礦坑旁站起來,三步並作兩步走上前去,拿起了那塊小巧的櫻石,放在手中把玩。

    “非洲有多少個類似的鎮子?”

    “很多,那時候我們把這種向自然而非人類索取的辦法看作是擺脫經濟困境的重要手段。”阿達爾貝特沒有回頭,他還坐在礦坑旁,凝視著遠方越來越模糊的小鎮。

    “這麼說,主體為土著的無業遊民問題,是以這類產業為主導的就業崗位大幅度減少造成的。”麥克尼爾捏著下巴,他一不留神竟然揪下了一根鬍子,疼得他呲牙咧嘴,“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以前是北非的阿拉伯人而現在是南非的黑人土著成為eu的不穩定因素。”

    依託傳統種植園和礦業的產業能夠為這些土著提供大量的體力勞動崗位——他們普遍沒有能力接受教育。原本他們以此能夠謀生,但在這些產業因無法盈利或其他種種原因而衰退後,土著就失去了在eu的非洲殖民地社會中生存的機會。究其原因,是原來的運行模式效率低下,而採取新思維的這一代商人不屑於投資這些產業。eu也曾經考慮過產業變化帶來的影響,迄今為止歐洲本土依舊保留售票員這種工作便是明證,但他們的仁慈僅限於歐洲,非洲不配得到eu的重視。那裡只是eu的後花園,是廉價的資源產地。

    邁克爾·麥克尼爾和阿達爾貝特·赫爾佐格並肩沿著小路前進,來到了鎮子的入口處。幾個黑人孩童正圍著一旁的一處水坑玩耍,汙水上方是無數盤旋在上空的蚊蟲。那些兒童對這些惱人的昆蟲渾然不覺,自得其樂地做著他們的遊戲。

    “以前哪,礦石和其他資源從這裡流出,產品從外地流入,一片祥和。”阿達爾貝特指著遠處的鐵路線,“現在那些經濟學家抱怨羅德西亞的公民不消費,可是他們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怎麼消費?”說到這裡,阿達爾貝特愈發氣惱,“更讓人噁心的是,那些腦子長在尾椎上的學者居然在羅德西亞搞了一次新幣改革,結果通貨膨脹幾億倍,連印錢幣的紙張都比面值上的數字值錢。”

    “你小心點,這些人可不一定遵紀守法。”麥克尼爾警惕地看著從鎮子的出口處走出的幾名老年人。

    “你在擔心什麼?我向來是帶槍的。”

    阿達爾貝特·赫爾佐格嘴上這麼說,他心裡想必不打算惹上多餘的麻煩,於是他乖乖地選擇了繞道離開。這座鎮子已經死了,就像字面上的意思一樣,作為一個整體的城鎮已經死亡,留存在這裡的是原子化的個人和日漸腐朽的建築殘軀。

    鎮子的另一側是連綿起伏的山巒,向著來路這一側的山體被挖得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樣子像極了月球表面那些星羅棋佈的環形山。半山腰上是一些被開發商棄置的爛尾樓,以前有人要在這裡修建山間別墅,但房子還沒造好,附近已經冷清了下來,於是自然沒人對那個工程項目感興趣了。連接兩側山脈的生命線是一座大橋,在許多交通不發達且地理環境使得航空運輸根本無法實現的地區,這些橋樑和鐵路代表著當地人唯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