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光同 作品

CQE

    林知夏像一陣風, 疾速飄向了演講臺。



    保安剛要攔住她,谷老師出面道:“她是我的學生, 能代表我們小組。”



    近旁又有另一個同學說:“谷老師, 林知夏還是大二的本科生……要不讓我去講, 我跟著譚千澈學了兩個多月。”



    谷老師擺了擺手,示意那位同學保持安靜, 不要出聲。他將話筒遞給了林知夏, 低聲道:“去吧, 上臺。”



    林知夏攥著話筒,沿著臺階向上走。



    燈光聚焦在她的頭頂, 她站到了ppt幕布之前, 身姿筆直,自我介紹道:“thank you,it is a sincere pleasure to be here. my name is zhixia lin and i am from superdug circuits and quantum putation group. ”



    接下來, 她規劃了本次演講的內容:“we will begin with a brief introdu of the group research,  followed by an introdu to the work of my colleague. previous work at prion uy has proven that we  bihe spin qubits with circuit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architecture [1]. we will demonstrate a superdug circuit performed with josephson juns using circuit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architectures to trol the quantum coherence by perf the qubit state tomography....”



    此前, 楊術文曾經和林知夏一起出國,他見識過林知夏的外語水平。但他沒料到,林知夏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流暢地概括整個小組的近期工作內容。



    楊術文倒抽一口涼氣:“林知夏的英語發音好清楚,單詞連讀,重音輕音,我像是在聽錄音磁帶。”



    韋若星由衷讚賞:“她用詞禮貌,正式, 態度也好。”



    楊術文聽了一會兒,心情激動又澎湃:“林知夏把譚千澈的論文背下來了,她記得明明白白。”



    “她沒背論文,”韋若星篤定地說,“她理解了。”



    楊術文緊握雙手:“真厲害啊,她是真厲害。”



    “前途不可限量。”韋若星附和道。



    韋若星和楊術文坐在同一排。他們目不轉睛地看著林知夏,聽她簡略地描述實驗內容。



    記者扛著攝像頭,對準了林知夏。老師和同學們神情專注,沉靜地凝視著林知夏。在這樣正式的場合裡,林知夏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講解每一頁ppt上的內容。



    她講得非常順利,直到她看見倒數第二張ppt。



    倒數第二張ppt上,只有四張折線圖,沒有公式,也沒有文字解釋。



    這一張ppt的標題是“future work”,意思是“未來的工作”。



    一般來說,理工科的實驗報告都會包含“future work”這一個模塊,作者會展望一下未來的發展路線。可是譚千澈沒有在他的論文裡提過“future work”,也沒有跟別人聊過,這張ppt的內容是全新的、陌生的,與前文毫無關聯,譚千澈的師弟們都看愣了。



    怎麼辦?



    林知夏抬高了話筒。



    彙報廳內一片寂靜。



    令人尷尬的沉默正在延長。



    坐在第三排的一位外國男生忽然舉起了手。林知夏以為,他能解釋ppt上的折線圖。



    然而,這位外國男生卻讓事態進一步惡化。



    他直截了當地問道:“excuse me,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expin a little bit more about how to set experiment parameters ”



    這句話的意思是,請問你能解釋一下怎麼設置實驗參數嗎?



    楊術文面色一變:“ppt上的四張折線圖沒有名稱、沒有範圍,誰知道譚千澈的新實驗是怎麼做的?”



    韋若星透露道:“那個外國男生,是我們組的同學。他問題多,喜歡較真,年輕的講師會被他弄得下不來臺。”



    楊術文生平最痛恨這種學生。他只能寄希望於林知夏:“哎,林知夏能不能想出來?”



    “太難了。”韋若星說。



    韋若星有一句話沒講出口——她都猜不到那幾張圖的實驗參數,怎麼能強迫林知夏頓悟?林知夏才十五歲,她應該在導師的指引中慢慢成長。



    林知夏被外國男生的問題難住。十多年來讀過的書刊、著作,經歷過的實驗、項目都在她的腦海裡留下了實影,那些影子在瞬息間爆炸,炸得她思路混沌,像是被一陣白煙矇住了雙眼。



    她換了個方向,面朝ppt的另一側。



    這時,她忽然想到,上臺之前,她瞥了一眼今天的學生出場順序。下一個演講的學生將會談到人工智能……林知夏豁然開朗。



    林知夏假設了幾組輸入數據,又在心中秒算了一遍,果然對上了折線圖的走勢。她馬上宣佈,ppt上的四張折線圖都是“量子深度學習”的模擬訓練結果。



    她當場為大家講解,如何利用圖象趨勢,反推“量子深度學習”的參數種類和參數範圍。



    林知夏由淺入深地概括算法,結合了譚千澈的工作內容。她的聲音一直沒停下來,因為全場無人打擾她,所有人都是忠實的聽眾。



    這一場演講結束之後,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她的學長和學姐鼓掌鼓得最用力。楊術文笑容滿面,與有榮焉,還告訴周圍的學生:“那就是林知夏,林知夏和我一個組,林知夏是我們組裡最年輕、最聰明、最有潛力的人。”



    韋若星正想搭腔,她認識的一位老師竟然站了起來。那位老師問了林知夏幾個問題,林知夏輕鬆回答,答完了還衝大家笑一下,笑得又甜又好看。



    *



    這天中午,“北美學術交流會”告一段落。



    林知夏跟隨谷立凱、楊術文等人走出報告廳。



    室外的陽光晴朗充沛,目之所及,全是一片明澈的藍天白雲。



    谷立凱雙手負後,走在前方。他鬢髮斑白,身形瘦長,但有些駝背。他緩緩邁出幾步路,忽然開口說:“譚千澈有一個課題,做了幾年 ,沒做出來。林知夏,我把他的課題給你吧。”



    林知夏猶豫不決:“這樣行嗎?”



    “行,”谷老師說,“你學了一年多的實驗和理論,先前我按博士的標準培養你,把路走窄了。你比你的譚師兄還有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