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光同 作品

校慶典禮

    九月開學的第一天,“校慶獻禮”成了初二(十七)班的同學們最關注的一件事。



    小品的籌備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班上同學一致認為, 演員組的主要成員, 必須具備一定的外貌條件——根據沈負暄打聽到的最新消息, 初中部的校慶活動將在省級大劇院舉行。到時候,會有幾架攝像機對準舞臺, 實時拍攝舞臺上的表演者。



    攝像機採集的畫面, 將被投放在舞臺後方的大屏幕上。這樣一來, 坐在後排的觀眾也能清晰地看見一切場景。



    韓鵬提議道:“我們讓江逾白去演男主角吧!江逾白的長相最好。他演男主, 攝像機一拍,保準大家都不會走神。”



    段啟言冷笑一聲:“誰說江逾白的長相最好?”



    段啟言的潛臺詞是:我比江逾白長得更好。



    可是,文藝委員湯婷婷再一次駁斥了段啟言的意見:“我也覺得男主角應該選江逾白。雖然江逾白比我們年紀小, 但他在人堆裡最顯眼, 你們懂嗎?”



    顯眼?



    江逾白也配用“顯眼”這個形容詞?



    段啟言一邊腹誹, 一邊睨視著江逾白。



    段啟言不僅想成為男主角,還想獲得“省立一中趙本山”的美譽。如果同學們推舉了江逾白做主角, 段啟言只能淪為陪襯——這是段啟言無論如何都不想看到的局面。



    江逾白就是段啟言的假想敵。



    而江逾白本人, 竟然完全脫離了熱火朝天的選角氛圍。他擰開保溫杯, 氣定神閒地倒出半杯水。他緩緩向後靠上椅背,動作優雅地喝水, 就彷彿正在被議論的那個人並不是他。



    段啟言毫不留情地挑釁道:“江逾白,你有沒有演過小品和話劇?”



    江逾白措詞巧妙地回答:“我可以從今天開始磨練演技。”



    段啟言冷冷地嗤笑。他微微勾起唇角,雙手叉腰,爆發出強勢的氣場,並向大家介紹道:“我曾經在師範附小的文化藝術節上, 演過一個重要的角色,全校師生好評如潮。”



    湯婷婷當場揭穿了他:“段啟言演的是《小馬過河》裡的小馬。”



    “哈哈哈哈哈哈哈……”沈負暄實在憋不住,笑得蹲在地上,站都站不起來。



    段啟言的面色白中泛紅,湯婷婷還在補充細節:“段啟言都沒露臉。他戴著一個馬頭。紙殼子做的馬頭,罩在段啟言的腦袋上。要不是主持人報幕叫到了段啟言的名字,我們都不知道那匹馬是他演的。”



    沈負暄勉強扶住桌子,慢慢地站起身:“段啟言,就算你演過小品,你的臉被一個馬頭罩住了,臺下沒人能看見你的表情,那就相當於你沒有磨練過演技。你還不如江逾白,起碼江逾白有一個謙虛的心態。”



    段啟言被他噎得說不出話。



    林知夏隨口問了一句:“沈負暄,你要進演員組嗎?”



    “演員多沒意思啊,”沈負暄拍響桌子,“我要當導演,我要當總導演,指揮全場的總導演。”



    沈負暄兼任“副班長”和“數學課代表”兩個職位。他的成績非常好,威望非常高,平日裡經常幫助同學解題,再加上他的媽媽是省立一中的校長,班上一般沒人反對沈負暄的觀點。



    沈負暄順理成章地擔任了導演組的組長。



    他點名讓江逾白做男主角。



    林知夏立刻徵求江逾白的意見:“你願意做男主角嗎,江逾白?你要是不願意,直接跟我說,我可以把你安排到別的組,你千萬不要委屈自己。”



    江逾白扣緊水杯的蓋子。他把手伸進抽屜,摸到了林知夏送給他的花園木盒。



    那片花園裡,保存著林知夏船長的信念。江逾白彷彿觸及了信念的實體,異常堅決地說:“我願意。”



    即便江逾白沒有一絲猶豫,林知夏還是有些不放心。



    江逾白是全班最好看的男生,也具有很高的領悟能力。不過,小品的男主角一般都是搞笑的諧星。而林知夏覺得,江逾白更適合擔任“軍團首領”、“白馬王子”、“絕地武士”之類的角色。



    經過一番思索,林知夏忍不住問道:“我能演女主角嗎?”



    全班寂靜。



    林知夏的心裡有點慌,表面上依然鎮定又果決:“如果沒人反對,我就是女主角。”



    沈負暄兩手一攤:“我還以為,你會去做編劇。小品的靈魂是劇本,你不管劇本,那劇本怎麼辦?”



    確實。



    沈負暄說出了同學們的心聲。



    林知夏寫過幾篇滿分作文。她引經據典,博聞強識,筆下的素材豐富而精煉,囊括古今中外的文明與歷史。她是語文老師最喜歡的學生。



    林知夏不寫劇本……



    誰能擔此大任?



    眼看著班上的討論陷入僵局,萬春蕾自告奮勇道:“我來寫劇本!”



    同學們的目光齊刷刷地落在萬春蕾的身上。萬春蕾捋平了身上的外套,充滿大將風度:“我是全市第四屆中小學生圍棋比賽的小學組季軍。我做事情,講究邏輯。我來寫劇本怎麼樣?大家信得過嗎?”



    “信得過。”林知夏點頭。



    林知夏發話之後,其他同學紛紛附和。



    萬春蕾不費吹灰之力,就成了編劇組的組長。這一場節目的質量,全由萬春蕾來決定,她頓時感到責任重大。她挑選了七位同學輔佐她。



    *



    當天下午,萬春蕾借用小教室,召開一場劇本會。



    除了編劇組的八位同學,這場劇本會上,還有江逾白、林知夏、沈負暄三個人。



    十一位同學齊聚一堂,捧起空白的草稿紙,苦思冥想。



    萬春蕾握手成拳,拳頭支撐著下巴,宛如一座沉思者雕像。她喃喃自語道:“演什麼啊?你們想演什麼?”



    沈負暄含笑道:“《西遊記》三打白骨精。”



    江逾白嚴肅道:“《三國演義》火燒赤壁。”



    沈負暄笑意更深:“哇,江逾白,你想演《三國演義》的赤壁嗎?那要怎麼分配角色?你是周瑜,林知夏是小喬?”



    江逾白演周瑜,林知夏演小喬——這個假設,卻讓江逾白覺得不好意思。他知道,周瑜和小喬是一對夫妻。而他還是個初中生,不應當涉及成人的層面。此外,他和林知夏是好朋友,更不能扮演周瑜和小喬。



    林知夏與江逾白不同。她根本沒考慮到“周瑜小喬是夫妻”的層面。



    她只是平靜地分析道:“按照《資治通鑑》的說法,赤壁之戰,傷亡慘重。曹操逃跑的時候,道路泥濘,狂風大作,軍隊難以行進。曹操就讓一些病弱的士兵揹著草,伏在地上,騎兵的馬蹄直接從那些士兵的身上踏過,活活踩死了許多人。”



    林知夏描述的場景,震撼了整個編劇組。



    “我們不能演赤壁之戰,”萬春蕾堅決地說,“張老師講了,校慶就得熱熱鬧鬧,喜喜慶慶,不要搞這種死傷無數的東西。”



    編劇組裡的另一個同學問道:“那還能演什麼?《紅樓夢》裡的劉姥姥進大觀園?”



    萬春蕾評價道:“劉姥姥進大觀園,溫馨、平淡、有趣。可是,它跟我們省立一中的百年校慶有什麼關係啊?”



    編劇組再次集體沉默。



    林知夏雙手捧臉,安安靜靜地望著同學。她既然加入了演員組,就不會越俎代庖,搶走編劇組的份內工作。



    江逾白缺少林知夏的這份感悟。



    江逾白直接建議:“省立一中的前身是1906年的一所學堂。我們設置兩幕場景。第一幕在1906年,第二幕在2006年。我們的小品對比一百年來的變化,弘揚‘博學慎思,修身明德’的校訓。”



    省立一中的校訓是“博學慎思,修身明德”,結合了《禮記·中庸》與《禮記·大學》的名句。



    江逾白才剛講完,沈負暄就感嘆道:“你這個辦法挺不錯,點明瞭百年校慶的主題,還能讓觀眾們記起校訓。張老師肯定特別喜歡。”



    光線明亮的小教室裡,林知夏雙手按住桌子,忽地站了起來:“江逾白的辦法很好,我支持。”



    編劇組的同學們,大多持有相同的看法。他們一時想不到更好的主意,索性全票通過了江逾白的提案。



    萬春蕾更是風風火火地準備起劇本。她把劇本命名為《變遷》,又分成了兩個部分——1906年與2006年。



    編劇組的同學們加班加點,趕在兩天內做出了《變遷》的第一版。



    萬春蕾把重點放在了“女生讀書的機會”上。



    她通過兩幕戲劇化的場景,還原歷史與現實——公元1906年,正值清朝末年,男女不得同校,女子學堂稀缺。公元2006年,省立一中同時招收男女學生,九年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女學生能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女老師能在講臺上教書育人。百年曆史推動了社會進步,也推動了教育的革新與發展。



    《變遷》這個劇本,宣揚的是一種“回顧校史、熱愛學習”的精神。



    編劇組的八位同學都對《變遷》很有信心。他們相互校對,確定版本,就把電子稿發給了沈負暄。



    沈負暄帶著一幫朋友跑去學校門口的複印店,直接將《變遷》打印成36份,再帶給初二(十七)班的每一位同學。



    大家拿到劇本,反覆品讀,都說編劇們寫得好,寫得妙,行文流暢,立意很高,肯定能摘取“校慶節目一等獎”的桂冠。



    班主任張老師也很喜歡這個本子。雖然這個本子,並不符合他“熱熱鬧鬧、喜喜慶慶”的要求,但他看出了臺詞背後的精神文化,他非常欣慰。他鼓勵大家帶著學習的熱情,演出競賽班的昂揚鬥志。



    張老師的高度讚揚,讓十七班的演員組、導演組、道具組迫不及待地開展了排練工作。



    省立一中的初中部有一棟藝術大樓,樓裡共有兩個排練廳。百年校慶即將來臨,排練廳的檔期難求,初二(十七)班只能在週二、週三的中午使用一個排練廳。



    這意味著,每逢週二和週三,林知夏都不能回家吃午飯,也不能回家睡午覺了。起初,她有一點不開心,但她隨後就想到,她是十七班的班長,還是《變遷》的女主角,於情於理,她都應該調動全班的積極性,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排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