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墨白 作品

3385【強壓推動】

 
由此導致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每代王朝末期,都是土地大量被兼併,導致貧苦百姓上無片瓦遮頭,下無立錐之地,所以不得不反。

 
比如明朝末年,福王朱常洵一人就佔了兩百萬畝田地。因為他是萬曆皇帝最疼愛的兒子,差點封他為太子,只可惜拗不過百官,最後才封他為王。

 
為了不委屈他,萬曆特地將他的封邑放在河洛一帶,以求離京城近些。並且還封他四萬頃良田,最後被群臣勸諫,改成兩萬頃。

 
但河洛一帶沒有那麼多良田,因此還要從齊魯、湖廣兩省去湊。最終令朱常洵成為河洛一帶最大的地主。

 
而明末老百姓失去土地,卻是衣食無著,最後不得不起來反抗。而朱常洵也沒有好下場,民間所傳,他被李自成生擒,並被炮製成了“福祿宴”,賜給百姓分吃下去。

 
為了抑制土地兼併,各朝各代也有過行動。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推出過《限田令》,規定“分田其後豪富兼併貧者失業,於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

 
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在全國範圍內清查土地,攤丁入畝,此舉也是為了避免土地兼併。

 
而清朝雍正繼續推行“攤丁入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也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併。

 
但是這些法律、政策都是治標不治本。只要那些商人、地主、士紳的錢,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他們仍然會想方設法的囤地出租,或者放高俐貸。

 
所以治本的方法,就是發展工業、提升經濟、擴大貿易,讓資本從土地裡出來,讓百姓也從土地裡出來。

 
商人、地主、士紳通過開廠子、做生意賺到更多錢,自然也就不會拿錢去買地了。而工業需要工人,工人能夠打工賺錢,就可以擺脫對土地的依賴。

 
就像現在,年輕人都在城裡打工賺錢,哪有人留在鄉下種田,土地撂荒了都沒人肯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