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茶米酒 作品

第250章 中土的悠閒帝皇(5400)

    龍稼軒不樂意去做毫無憑據的猜測,道:“去了便知道了。”

    於是,他們四人從相府出發。

    這個時候,方雲漢正在看書。

    他和陳五斤等人,是今天早上才來到皇都的,到了之後,陳五斤主動出去做一些準備。

    他們住的地方是陳五斤早年在京城置辦的宅院,方雲漢一個人待在這裡,弄了些零嘴過來,一邊吃著,一邊就又翻開了尹小草的那本書。

    尹小草所得的功法,名為《朝露劍法》。

    這門劍法完整無缺,潛力上限要比公孫儀人夢中所得的功法更高,練到巔峰之後,可以達到生死玄關大成的境界。

    而且劍法序章之中,對於武道體系四大境界作了頗為詳盡的描述。比語焉不詳的劉青山所說,要清晰的多。

    按照這序章所言,武道四大境界,雖然一般以“鑄身換血、隔空真氣、生死玄關、天地之橋”這樣的順序來排列。

    但其實,鑄身換血和隔空真氣二者,並沒有固定的順序。

    可以先鍛鍊筋骨,壯養內臟,追求洗髓換血。

    也可以先練吐納,滋生氣感,精練真氣。

    如果資質足夠的話,更可以齊頭並進,從入門開始,就身兼兩重境界的修行。

    只是,如果想要進入第三大境,那就必須要把前兩個境界全部練到巔峰。

    使以十二正經為主的人體氣血,和以奇經八脈為主的真氣內力,足夠強盛又平衡,一同超出界限,融為一體。

    這樣一來,內力就可以直接用來修補肉體上的損傷,就算平時察覺不到的一些暗傷隱疾,也會在力量流轉時,自然的恢復到最健康的狀態。

    達到這第三大境後,只要不是功力被禁或者心臟大腦被擊破,那麼其他任何傷勢,都屬於可恢復的範疇。

    而更關鍵的是,因為身體可以時刻保持在最具活力的狀態,也打破了人體原有的壽命大限。可以活到三百甚至四百歲以上。

    踏足長生,遠離死垢,這才是“生死玄關”境界的真意。

    “長生啊!光是這一點,若是傳揚出去,就能夠為無數人提供練武的動力了吧。”

    方雲漢拈了一個醃漬的酸梅,丟進嘴裡,又翻開一頁。

    雖然有些感慨,但他自認年輕,沒有在長生這方面糾結太多。而是把關注點放在了這篇序章的其他細節上。

    這序章中所說的,或許只是某個武道體系中的常識,但是對行走在其他武學體系中的方雲漢來說,卻不吝於見到一方新天地的基石。

    某些句子足夠讓他細細品讀,頗多啟發。

    比如其中對於真氣滋生的理解,是解釋為,用入定吐納的方式,催眠肉身本能,把原本人體各部在日常生活中冗餘、散失的“氣”,以另一種方式聚攏起來,積攢提純,而成“真氣”。

    光是這段,就令從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方雲漢,有些許茅塞頓開的感覺。

    而最有意思的,當屬這五頁序章末尾處的一段,關於天地之橋的描述。

    按照那段描述,在武道發展的漫長歲月中,感知越發敏銳、野心愈發廣闊的武人們,深覺天地間存在許多有形無形的力量。

    如潮汐雷火等,是較為明顯的“力”,而還有日月星光、磁石相吸、將萬物束縛在地面的力、令雲煙可以上升的力、月相與潮汐的相互影響等等,更幽微難測的“力”。

    這些天地之力,創造了無數瑰奇壯麗的景象。

    有感於此,先賢們就試圖以武學去探索、駕馭這“天地之力”。

    他們嘗試著把對於天地之力的感知能力,穩定下來,形成一種穩定的渠道,就像是人的口鼻可以呼吸、人的腸胃可以消化那樣,把天地之力,變成人體理所當然就能運用的東西。

    這個渠道就被稱作天地之橋。

    “天意四象訣和翡翠娃娃神功,能借用雷霆地火之力,好像就具備些微天地之橋境界的特徵。”

    “不過,只有運使絕招時才能曇花一現的狀態,跟把天地之力當成空氣一樣時刻享用,這兩者之間,相差還是很遠啊!”

    方雲漢合上劍譜,手肘放在桌面上,雙手十指交叉,手背撐著下巴,細細思考,“按照這一套理論,想要步入天地之橋,首先要精氣神達到非常協調熾盛的狀態。就是以生死玄關為前提。以我現在的內力,跟生死玄關境界的描述也差不多,但是我卻沒能踏入生死玄關。”

    這顯然是因為內力和氣血的強度不平衡。

    雖然方雲漢的肉身也已經達到換血的境界,但是他的內力卻比換血境的氣血強了太多,根本不可能依照《朝露劍法》的方式,按部就班的令兩者平衡交融。

    “假如我也想要獲取生死玄關的好處,恐怕不能用常規方式。”

    他想起了鐵膽神侯。

    其實鐵膽神侯最後的狀態,也算是無師自通,用另一種途徑達成了生死玄關,而且戰鬥方面,要比一般初入生死玄關的武者更強。

    但是,那套用吸功大法把自己吸死再吸活的說辭,實在是充斥著神棍的風格,不具備多少借鑑的價值。

    方雲漢在沉思之中忘了時辰,直到有陳府的侍者過來通報。

    “方先生,外面有人來拜訪,說是一個姓龍,還有一個,自稱是曾得您傳經的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