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的快樂你不懂 作品

第3章 王權,富貴,少爺,丫頭


  王權用走的,從四合院到電影院,只需十幾分鍾。

  電影院坐落於繁華的大柵欄步行街,原身是大觀樓影戲院,始建於1907年,只比中國電影的誕生時間晚了兩年,是清朝最早的電影放映場所之一。

  王權的父親王前昆年輕時候是大觀樓影院的一名放映員,一路伴隨著大觀樓從國營單位變成了公私合營企業,最後變成了他自己的私人公司。

  八十年代的王前昆頭腦靈活,倒騰起了古玩,有了錢後就把曾經工作過的大觀樓影院買了下來,改名為的大王影戲院。

  那時候電影業肯定是不如古董賺錢,老王純為了他那份熱愛電影的情懷,王權也是從小受老王的影響,每天放學不是回家,而是先來電影院,放什麼就看什麼,所以練就了他超強的閱片量和對電影深沉的愛,電影就是他的童年。

  到了九十年代,老王因為一次打眼損失慘重,傷心之餘乾脆離開古玩行當,用剩下的錢買了一些商鋪,幾套樓房,商鋪用來出租,樓房後來三次離婚基本都分給了老媽,同時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電影院的經營上。

  老王對大王影戲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從米國引進最先進的放映設備,建造超大銀幕影廳,改善觀影環境,豐富影院文化底蘊,終於成為京城特級影院之一。

  可惜遇到了電視行業的春天,電影行業的寒冬,1991年內地年度總票房還有31億,到1999年就只剩8.1億了,高投入的大王影戲院遭受重創,盈利艱難。

  之所以叫影戲院,就是因為除了放電影,為了生存偶爾也會排演戲曲節目,京劇、梆子、相聲來者不拒。

  期間雖然有關部門也做出了市場化調整的努力,比如從1994年的《亡命天涯》開始每年以票房分賬的形式引進10部好萊塢大片。

  1995年,電影局更是調整製片准入資格,製片權逐漸下放到民間,可依然不改內地電影市場的頹勢。

  直至2002年年底《英雄》橫空出世,開啟了華語商業大片的新紀元,2003年內地總票房10億,04年15億,05年20億!

  這個增長速度,王權恨不得直接穿越到十幾年後,內地票房幾百億的時代才是適合他的舞臺!

  大王影戲院到了,古香古色,很有明清建築的韻味,百年前的老建築早已不復存在,但老爹還是選擇了按照原來的風格進行裝修,因此當年還被電影《霸王別姬》選中拍了一場戲,王權有幸旁觀。

  進去後都是熟悉的面孔,更早的時候王權也在這裡打過假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