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御貞趙玉真 作品

第54章 慈母手中劍,遊子縫寒衣


                 青龍,劍冢傳人李心月。

  此劍冢,並非雕兄所守護獨孤求敗前輩的葬劍之地。

  而是一處聞名於天下的造劍之所。

  當代劍冢冢主名為李素王,曾鍛造出來了叱吒風雲的“心”劍,也打出來過聞名天下的“動千山”。更有一時風雅興起,鍛出“風雅四劍”。

  素,無顏色而潔淨,不豔麗。

  素王,樸素之王。有王之德,而不入王之列。即是,有治理天下的才能,而沒有當上皇帝的。

  上一個號稱素王的,還是曲阜裡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夫子。

  正因一位素王,百曉堂才重開名劍譜,為那些神兵利器排名。

  劍冢的傳人,會鍛劍,先要會使劍。劍都不會使用,如何通曉劍意?

  而素王之女,李心月,自通曉劍意開始,其劍心通明,光芒如夜空中的皓月。其父大驚,進而歡喜道:“我兒劍心有月。”

  可惜這明月,卻為了夫婿落入了凡塵。

  從琅琊王入詔獄那一日開始,雷夢殺的帥府,就佈滿了十幾個高手。氣機全部鎖定在那李心月身上。

  連續七日,李心月沒有踏出府邸,甚至連房門都少出。直到七日後,琅琊王將要問斬!

  自古以來,按照律法,庶人犯法,涉及到大辟之刑,也要仔細考量,就算最後真的處以極刑,也是等到秋後問斬。

  大概是因為自古以來朝代更替也摸索出來的統一考量。

  其一:是因為自然規律之下,春夏萬物生機勃勃,若此時殺人有悖於自然之道。由於科技水平的不足,那時候的人們只能通過觀測自然,來確定生活的規範。故慶、賞、罰、刑,主要對應了春夏秋冬

  其二:因春夏農忙,秋收之後百姓閒暇了下來,閒暇之後就會湊一起看熱鬧,這個時期看殺頭,能最廣泛最大化地起到法律的教育作用。告訴人民,你做這件事就是會被殺頭的,以儆效尤。

  其三:生產力的不足,導致了百姓們只有秋收之後,家庭才得以富裕一些,才得以緩過來,故選擇在秋天銷賬是約定俗成的。人死如債消,故也因時而為。

  最後,秋高氣爽,四季中人在秋季之時最為清醒,故判官在秋日監斬頭腦會更為清晰不至於誤判。

  更何況是琅琊王此等皇親國戚,宗人寺調查一個皇室應該走漫長的審判流程,不應該是有這等打成鐵案的速度。

  最終琅琊王是為謀逆,不經審理,便要就地處決,動以極刑。

  欽天監也湊了湊熱鬧,說根據天象所顯露,破軍星侵凌紫薇,琅琊王之刑,刻不容緩。

  那日,陽光大盛,曬得人生厭,都不大願意出門活動。琅琊王身披甲冑,被蕭長禮束手之日,蕭長禮示意詔獄牢頭,琅琊王的甲冑可不除,保留皇家的顏面。

  身披鎧甲,卻被鐐銬束手,此番雖臨死,卻不失儀態,步履鏗鏘。猶如還是那個身處廟堂之高,卻結交江湖之遠的翩翩王侯。

  觀刑的朝臣士大夫,皆輕嘆不止。而百姓們雖有無知看熱鬧之人,卻經過有識之士的宣傳,個個都沉默難過。

  蕭長禮接過琅琊王的臂膀,打開了手上的鐐銬。

  皇室宗親,行刑也與庶人不同。

  宗人寺專門打造了一處四角亭子,亭中一把交椅,椅子後面左側,是千挑萬選,袒胸露乳,卻不會因為砍的是王爺的頭而手抖的劊子手。

  亭子四面設簾,還未行刑之前,竹簾被束起,待到行刑時,四周竹簾放下,亭內砍頭。之後宗人寺入亭收斂遺體。

  亭子名為剮王亭。

  雖說沒有前宋包希仁包青天那龍頭鍘那麼有“儀式感”,但也是給了蕭氏皇族以最大的顏面。

  蕭若瑾在高亭之上冷冷地看著,天子冕冠上垂著若干珠玉綴成的“冕旒”一動不動,這昭示了君王不僅因為保持威嚴而鎮定,還表明了蕭若瑾保持著陰冷的沉默。

  蕭若風被請進了亭子,劊子手溫和道:“王爺請上座。”

  蕭若風長笑一聲,道:“我乃一武夫,武夫哪有坐著死的道理。”

  說完轉過頭,溫聲對劊子手說道:“待會麻煩你麻利一點,一刀下去我要是沒死,痛苦掙扎,保不齊我師父師兄弟們找你麻煩。”

  入詔獄之後,到如今,是琅琊王話最多的一天:“我那師父你知道的吧,是那世人皆知的李先生啊。”

  劊子手面不改色,但握刀的手,掌心已經汗涔涔。

  蕭長禮請示天子,得到首肯之後,將斬令擲下。

  亭子四面的簾子解開束縛,嘩啦啦地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