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關注

120級噸的k120試車成功後,簡化縮小版的k30就更簡單了。



相比目前各國的火箭發動機,k120的最大特點就是簡單。



它的身上沒有密密麻麻的管線,全部儘可能集中,體積也儘可能縮小,技術標準還比同類型低一些,天生就是為了大批量生產準備的。



而按照傳統路線,大多是在製造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幾年後開始成熟的3d增材打印技術。



不能說誰好誰壞,但簡單的結構容易提高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來的時間裡,因為有從南機院及其附屬工廠調來的高級技師和教授,火箭各部件的製造速度陡然加快。



由於是第一枚實驗性質,較少的零件可以直接手工製作,造出來的產品反而會比批量生產更精良。



至於一般而言難度較大的殼體和燃料貯箱,因為火箭直徑只有2.5米,完全沒有任何技術難點,多的是廠家能製作。



聲稱自己來開會的唐偉天也賴在了拖拉機廠,以參觀和協助指導的名義整天東摸西摸。



郭申發現這個老頭不簡單,雖然穿著看起來像學術敗類,但有極其深厚的航天知識,一問才知道人家的專業是宇航動力學。



林炬知道後眼睛都紅了,一位宇航動力學的院士,要是能給他打工那該有多好,可惜差距太大沒可能。



這邊林炬在琢磨以自己的小身板怎麼嘗試撬科學院的大牛,另一邊輿論卻開始起來了。



隨著南機院全力投入到火箭和衛星項目中,慢慢有一些細節開始流傳了出來。



南機院主要負責衛星,火箭則是與民企聯合研製的內容也被人知道。



好事者順著線索順藤摸瓜,最後居然發現合作協議裡寫的名字是新遠鎮拖拉機廠?



要不是文件是從某位教授郵箱中意外流出,真實性毋庸置疑,但這個結果也太離譜了。



這事很快出現在南機院的學校論壇上,然後就向社會傳播。



幾天後,一篇標題為“引領民營航天先鋒,高校與拖拉機廠合作造火箭”的文章出現在媒體上,迅速吸引了大量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