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堅 作品

第179章 收復長安洛陽,李世民還沒高興三秒鐘就傻眼了

  葉護沉吟半晌,緩緩點頭。

  “好吧,看在好兄弟的份上,我就答應你一次。”

  旋即,葉護又警告李俶道:

  “好兄弟你要記住,若是在收回洛陽之後我還是不能得到足夠的錢財婦孺,那麼接下來我父汗可能就要率領二十萬騎兵南下了。”

  “那樣做的後果,你可得好好想想!”

  李俶滿臉帶笑連連點頭,總算是將葉護給打發走了。

  看著葉護得意洋洋策馬離開的背影,李俶的臉色變得無比難看,忍不住嘆息一聲。

  “總感覺父皇這一次引回紇人南下,就是在……”

  李俶終究沒有把最後那“引狼入室”四個字說出來。

  郭子儀臉色黯然,搖了搖頭,勸說道:

  “罷了罷了,殿下也不必如此。無非就是又一個渭水之盟而已,將來大唐重新振作,一樣有連本帶利討回來的機會!”

  【取得香積寺之戰勝利後,唐、回紇聯軍在長安城之中休整了三天時間,又繼續向東追擊叛軍。】

  【此時叛軍一潰千里,就連重鎮潼關也無人把守,大唐兵馬順利通過潼關,進入陝州,兵鋒直指洛陽。】

  【而另外一邊,逃回洛陽的安慶緒也準備做最後一搏,他將正在山東、河南各地和朝廷各路兵馬對峙的叛軍全部都收攏回到洛陽城外,總共集結了步騎十五萬人,打算再度決戰。】

  【在這些叛軍之中,有一路主將名為尹子琦,他麾下的兵馬正是負責圍攻張巡駐守的睢陽城那一路。】

  【從時間線來看,若是香積寺之戰能提早爆發半個月,乃至十天,又或者張巡能繼續堅守這麼長的時間,睢陽城確實是可以守住的。】

  看到這裡,唐初世界之中,李淵不由扼腕嘆息。

  “沒想到啊,竟然就差了這麼一點點。”

  群臣也是惋惜不已。

  裴寂感慨道:

  “真是時也命也,沒想到張巡的活命機會,不單單是在周圍的援軍,也在大唐的朝廷主力這邊!”

  蕭瑀嘆息一聲。

  “只可惜,張巡終究還是沒有撐到撥雲見日的那一天。”

  李淵默然良久,突然開口道:

  “諸位愛卿,朕其實一直在想,究竟盤點視頻之中這個大唐‘天可汗’的稱謂,對大唐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群臣都是人精,頓時明白了李淵話語之中所指。

  李淵問的是,大唐究竟是要堅持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大漢式王朝”,還是像盤點視頻之中那樣,做一個“天可汗”式的多民族王朝?

  蕭瑀不假思索地開口道:

  “都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安祿山不就是異族做大,才導致大唐生出這麼多的浩劫。”

  “要我說,大唐就應該征服周圍所有的異族,不服者死,投降者盡數為奴,代代教化讓其融入華夏。”

  這就是大秦、大漢兩大王朝之前所採取的方針。

  朝廷之中不是不允許胡人的存在,但你得起漢人的姓名,得著漢人服裝,得說漢人語言,得遵守大漢的法律。

  總之,除了長相這種沒辦法改變的之外,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得和漢人一般無二!

  而盤點視頻之中大唐“天可汗”式的王朝,則是另外一種處理方式。

  衣著服飾,法律法規,姓名習俗,你想改也行,不改也罷。

  大唐會尊重你們異族的習俗,但你們要是願意融入大唐,大唐自然更加歡迎。

  裴寂目光閃動,緩緩道:

  “蕭大人的話,未免過激了一些。”

  “胡人血統?呵呵呵,恕老夫直言,南北朝數百年,在場的拋去本就是五胡後裔不談,就算是華夏人體內,難道不也混入了許多的胡人血統?”

  “咱們大唐嘛,起家的時候就是靠著鮮卑、諸胡和漢人的融合而發跡的,多民族的統一王朝是自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寫在大唐骨髓之中的事情。”

  “若是我們全盤否認這一點,豈不是等於背叛了大唐起家的根基?”

  聽著裴寂的話,在場的大唐群臣臉色不斷變幻,許多人都頗為吃驚。

  這番話由哪個宰相口中說出來都不讓人意外,但從裴寂的口中說出來,就不得不使人震驚了。

  這還是那個不學無術,整天只知道靠著和皇帝李淵喝酒吹牛打屁,混吃等死的宰相裴寂嗎?

  李淵聽著裴寂的話,心中也是不由高興起來,微微點頭。

  “裴卿家的話,確實是有幾分道理的。”

  南北朝,北方漢人大族為了生存下去,和掌權的五胡統治者通婚是必須的手段。

  就連赫赫有名的五姓七望,大唐的頂級門閥,不也一樣和之前的北朝統治者聯姻?

  血統這種東西,在家族存亡面前,壓根就一文不值。

  既然都已經融合在了一起,若是再繼續糾結這些,別說是去征服周圍異族了,恐怕大唐自己內部都要先亂起來,爆發一番內戰。

  李淵心中大定,緩緩開口道:

  “朕的心中已經有了方向,等建成和世民他們回來之後,朕再好好和他們商議吧。”

  另外一個世界之中,漢武帝哼了一聲。

  “之前高祖皇帝和歷代先皇跟匈奴和親,就已經是極其恥辱的事情了。”

  “沒想到這大唐竟然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連婦孺都要賣掉,簡直可笑!”

  漢武帝聲音震動著整座大殿,那種無形的威嚴讓每一個在場的臣子都不由心跳加速。

  很顯然,這位千古大帝動怒了!

  劉據也是臉色不忿,開口道:

  “錢財倒是可以商量,婦孺實在是太過愚蠢!”

  “沒有和婦人,如何誕育下一代?沒有了兒童,那更是沒有未來!”

  “真不知道這大唐皇帝李亨是怎麼想的,竟然能答應這樣的條件。”

  霍去病連連冷笑不止,雙目之中爆發出一陣精芒。

  “這些該死的回紇人,竟然敢趁火打劫?”

  “若我在大唐,定要到漠北犁庭掃穴,將這些回紇人統統斬草除根,如匈奴般一個不留!”

  群臣也是氣憤不已,大罵大唐皇帝李亨糊塗。

  漢武帝平靜下來,目光投向衛青。

  “衛青啊,你一直不說話,莫非有其他的想法?”

  衛青沉吟片刻,開口道:

  “回陛下的話,臣其實是覺得,若是靠單純的殺戮,恐怕難以征服漠北。”

  “或許咱們大漢有必要學習大唐,以實際手段統治漠南,同時也以羈縻手段統治漠北。”

  衛青這句話說出來,立刻就引來了一陣低低的譁然。

  就連漢武帝的臉色都不由變了。

  若是說朝廷之中誰是最堅定的主戰派,那答案只有一個,便是漢武帝本人!

  漢武帝冷冷地對著衛青道:

  “你竟然想要和匈奴人媾和?”

  霍去病也急了,道:

  “舅父,你怎麼能想出這種糊塗的辦法?”

  “咱們大漢和匈奴之間,那就是不死不休!”

  面對著皇帝和侄兒的詰難,衛青並沒有退縮,而是認真地繼續開口,陳述了自己內心之中的想法。

  “陛下,並不是臣畏戰,若是臣當真貪生怕死,又怎麼可能為陛下多次出擊匈奴呢?”

  “臣只是覺得,人的生命力乃是世界上最頑強的,就如金幕視頻之中那樣,殺光了匈奴還有鮮卑,沒了鮮卑還有柔然,沒了柔然又有突厥,接下來又是蒙古。”

  “這片漠北草原是如此之遼闊,偏偏又和漠南隔著一片戈壁大漠,讓大漢無法將其化為郡縣統治。”

  “與其耗費朝廷國孥連年征戰,倒不如招撫漠北,統治漠南,方才是兵不血刃的上策啊。”

  聽著衛青的這番話之後,大殿之中一時間變得安靜。

  大漢君臣都陷入了思考之中。

  漢武帝也冷靜了下來,摸著鬍鬚沉吟不語。

  衛青的話,縱然漢武帝現在還有些不認同,但有些地方他說的是沒錯的。

  打仗,真的非常消耗國力!

  像霍去病,別看每次都只帶個幾千一萬騎兵出征,但霍去病所部的標配是一人三馬!

  每次戰爭過後,霍去病只能保證每人帶著一匹戰馬回來,也就相當於三分之二的戰馬,成為了戰爭的一次性用品。

  而且,漢武帝每次派兵討伐匈奴,少則兩路,多則六路。

  這六路大軍所消耗的戰馬,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都還沒算上其他騎兵必備的武器、甲冑、弓箭等等物資,以及平日裡軍隊訓練,戰馬餵食養護之類的消耗呢。

  丞相公孫賀前幾天就向漢武帝訴苦過,現在大漢的國庫馬上就要破產了!

  也就是漢武帝之前看了金幕,及時的開徵了商業稅並在大漢內部大力發展商業,帶來了一條新的財源。

  否則,大漢國庫都撐不到現在。

  就在漢武帝思緒萬千的時候,一直以來沉默不語的侍中金日磾突然朝漢武帝跪了下來,畢恭畢敬地開口。

  “陛下,臣以為衛大人之言,絕對是可行的。”

  “臣敢擔保,只要採納衛大人之言,漠南匈奴一定會很快就融入到華夏之中,成為大漢永久的領土。”

  “屆時,大漢以漠南漢人出擊漠北匈奴,豈不是手到擒來?”

  漢武帝聞言,不由皺眉。

  “你的意思是,想要讓漠南匈奴被朕承認是華夏的一員?”

  金日磾搖頭道:

  “陛下誤會了,不是陛下承認,而是要讓所有漠南匈奴人接受華夏文化的薰陶,就如同之前的六國諸侯接受大秦、大漢文化的薰陶一般。”

  “只要陛下願意派出官員、儒生教授他們文化,臣相信,遲早有一天,漠南盡為漢人,不復匈奴所有矣!”

  金日磾的這一番話,又給漢武帝不少觸動。

  漠北和漠南,其實對於草原民族來說都非常的重要。

  在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漠北大草原是匈奴人的草場,那裡遠離中原,匈奴人可以盡情的放牧,生養後代。

  等到了秋天和冬天,嚴寒的漠北就不再適合居住,此時匈奴人就會南下來到瀕臨大漢的漠南草原,在這裡過冬。

  這也就是為何,歷史上匈奴和各個草原民族南下襲擊中原王朝往往都是秋天和冬天的緣故。

  一旦大漢將整個漠南草原據為己有,那匈奴人就徹底失去了南下過冬的地方。

  屆時,匈奴只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在嚴寒的漠北苦熬,另外一個就是西遷!

  但不管是哪一種,其實對大漢都很有利!

  漢武帝想到這裡,終於下定了決心,開口道:

  “董仲舒何在?”

  一名白髮蒼蒼,頭戴儒冠,身著儒士袍服的老者邁步而出,朝著漢武帝躬身行禮。

  “董仲舒在此。”

  董仲舒出列之後,在場的文武百官看向董仲舒的目光都相當複雜。

  原本在大漢開國時期,採納的是蕭何、曹參為主導的道家黃老學派思想。

  黃老學派講究的是休養生息垂拱而治,對其他諸子百家並沒有太多限制。

  故而在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大漢之中又一次出現了百家興盛的跡象。

  但這一次,到了漢武帝一朝截止。

  正是董仲舒的出現,向漢武帝提出了“天人大一統”的理論,獲得了漢武帝的欣賞。

  最終,漢武帝做出決定。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此之後,儒家一統天下,百家衰敗。

  就連曾經在大秦時代聲威赫赫的法家,也不得不主動融入儒家之中,成了“儒皮法骨”,將法家的霸道和儒家的王道合二為一。

  這便是後來漢宣帝教訓太子之時說出來的那句話。

  “我漢家,本霸王道雜之!”

  一切的一切,都在於董仲舒的身上。

  很多人覺得董仲舒是個英雄,但也有許多人覺得董仲舒就是一個文化上的劊子手,徹底斷絕了第二次“百家爭鳴”在華夏的出現。

  董仲舒開口道:

  “關於衛大人的話,臣剛剛思索了一番,覺得確實有些道理。”

  “昔年周武王分封天下一千諸侯,那時的天下到處都是商朝餘孽和山林野人,以至於諸侯不得不築城而居,讓國人和野人涇渭分明。”

  “可經過歷代諸侯數百年的教化之後,東夷、西戎、北胡、南越盡入華夏,盡為華夏之民。”

  “我儒家至聖孔夫子亦曾言‘有教無類’也,若能將匈奴也教化為華夏一員,則陛下教化之功,必名垂青史!”

  漢武帝聽著,心中不由一動。

  教化之功?

  聽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