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甲十八要當爹了

  要知道現在百姓種稻,很多都是直接把種子往水田裡一撒,然後坐等自然生長。

  種子出苗率低,還容易被麻雀田鼠偷吃。

  二來因為幽州天冷,為不錯過春耕,先育苗,等天一暖,苗長到三、五寸,再插秧種植。

  即不會錯過節氣春耕,且苗根粗壯,長勢會比播種的強上數倍,這收成自然也就高了。

  不過百姓們看著現在像草芽一樣的小苗,還是密密麻麻擠在一起,有些懷疑凌王妃的話。

  這樣的小苗能長大?看著就很羸弱,別到時候長得又細又長,卻不打穗,不光白白浪費種子,還誤了一年收成。

  沈冬素只管講解,至於他們信不信,且等時間來證明。

  專門移栽秧苗的叫秧底,這片田要耕的特別細膩,一塊粗土疙瘩都不能有。

  還得肥,草塘提前窖的黑泥底肥,勻勻地撒一遍。還要撒防蟲劑,這年頭還沒有專門殺蟲的藥劑。

  沈冬素特地為秧苗自己煉製了一些,植物殺蟲劑,就為保這批作為教科書用的秧苗長勢好。

  聽到凌王妃去試驗田幹農活,很多人都跑來圍觀,有些貴女也來了。

  她們開始對凌王妃是鄙視的,堂堂王妃,穿著麻布草鞋,跟農夫一樣下到髒臭的田裡幹農活。

  真是丟盡貴族的臉!

  但很快,看著凌王妃向教她們醫護知識一樣,教導百姓怎麼育苗,怎麼控水控肥。

  百姓們聽的認真,她們的表情也漸漸由鄙視變成佩服。

  怪不得凌王妃在幽州得民心,她不是在表演作秀,是真的在幫百姓。

  很快,接到消息的凌王也來了,貴女們沒從凌王臉上看到嫌棄,反而是與有榮焉。

  好像凌王妃做的事,對他來說,是極驕傲的一樣。

  貴女們再一次呆住,同時也確定了一點,那就是別想走勾引凌王這條路了。

  凌王的喜好,跟別的勳貴差別太大。

  同時,也不知為何,看著那茁壯成長的秧苗,看著欣欣向榮,熱火朝天的幽州城。

  貴女們漸漸覺得,生活在這裡,也是能接受的。

  秧苗從油布棚移栽完成之後,每天往秧底跟的人流量,高達萬人。

  沈冬素開玩笑說,把秧底圈起來,收門票,看一回就收一文錢,賺的錢夠再開個軍工糧坊了。

  那秧苗長勢極喜人,真是迎風就長,一天一個樣。漸漸的百姓開始信服,這個育苗法是能行的。

  轉眼到了三月,離凌墨蕭遠怔的時間越近,沈冬素就越焦慮。

  同時,三月凌墨蕭正式開放官道,幽州附近的幾個州城,官員、士族們的摺子或信件,雪花一樣飛向長安。

  大半都是狀告凌王的,可以想像,一個月後,長安城會轟動成什麼樣。

  進入三月,沈冬素又要了一片試驗地,種稻是要水田,這回她要的軍囤地,是種棉花。

  她以前都不知道,原來大夏並沒有廣泛種植棉花。

  仔細回憶一下,前世的歷史上,好像也是明朝才開始大規模種棉的。

  以前棉花只是勳貴士族少量種植,甚至還曾是花園裡的觀賞花。

  北地極寒,光靠她跟朝廷哭窮,或是跟姜家做生意,來解決保暖問題,總是心中沒底氣的。

  這基本的生存物資,糧食、暖衣、燃料,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好。

  她跟姜家買了一批棉種,正式在軍囤地大規模種棉花。

  凌墨蕭出征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她多想兩人朝夕相處一段時間,他這一走,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都可能不回來。

  可惜兩口子都是勞累命,她成天往地裡跑,指導棉花種植,還和李念魚一起改良農具,都曬黑了。

  回王府也閒不下來,晚上兩口子躺到床上的時候,都快子時了。

  凌墨蕭憐惜她辛苦,不忍在床上讓她再累著,可食髓知味,軟玉在懷,他又豈能忍得住?

  只是少換幾個姿勢而已……

  這個三月唯一安慰沈冬素的事,就是老家的來信,同時還送了十幾車禮物。

  當然,禮物大多是劉管家以沈爺爺名義送的,不過沈家人和親戚給的禮物也不少。

  三月姜家的海船到基地,沈林鐘忙得飛起,她直接讓人把家裡送的禮物送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