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三一六章 後方(三)


林本最近向底下跑的勤,其實也是因為指標的原因。

董良1下子擴軍這麼多,原本要供應給民兵的槍支現在都緊急調運到福建前線,現在東番島的民兵只能繼續抄著長矛訓練。

1切自然是以前線為先。

製造局也是加足馬力生產,林本已經跟董良保證將燧發槍的產能提升到月產量兩萬把。

說實話,華族兵工廠的產能1直都在以幾何倍數增加,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只能每月生產幾百把最初級的燧發槍,後來有了幾部蒸汽機之後變成了幾千把,然後隨著機器越來越多,又變成了上萬把。

董良也放棄了全軍更換線膛槍的計劃,先將手頭的幾個支隊全部換上火槍再說。

現在他手下的幾個支隊還有民兵在用從清軍那裡繳獲的冷兵器。

戰爭就是這樣,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1到了戰場之上,各種變數就會接踵而來。

林本知道,這麼多的指標壓下去,各個製造分局壓力變大,自然會出現問題。

雖然同意給他們撥款、加人,但是熟練的工匠可沒有那麼多,各個製造局也只能以老帶新,問題是熟練的工匠都在總局,林本也不想過多地放出去。

只要壓力大了,困難就多了,各種問題也就接踵而至。

林本是個心思重的人,他不想工部出問題,給人說閒話。

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儘量減少錯誤的出現。

……

安平城的元首府中。

董良不在,但是他的書房卻亮著燈。

楊瑛瑛的手中拿著1張4開的大紙。紙是華族自己生產的白紙,經過漂白處理,比現在大多數的紙張都要白。

華族的白紙現在扶桑和南洋都有1定的市場。

造紙業是華族的1項重要的出口產業,扶桑現在是華族最大的紙張出口地。

紙張上面是1篇篇文章,上頭有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華族日報》。這份報紙是由原來的1份週報發展而來,從華族佔領了東番島之後才開始正式刊行。

由此,也讓各個地方誕生出了1個新的職業,叫做讀報人。

1些讀書人會在早上的時候到早餐店或者是茶館中做兼職讀報人,最少也能夠賺1頓飯錢。

這1期頭版的標題是《特戰隊奇襲分水關,護衛軍關門打清狗》。

楊瑛瑛讀著讀著,不禁皺了皺眉頭,這篇報道太過公式化,沒有將奇襲的過程描述出來。

讀報的人不僅僅是讀消息,如果報道更有故事性,無疑更容易吸引讀者。她提筆在報道上做了標註,將要修改的要求寫清楚。作為學部的副總長,楊瑛瑛分管華族內部的宣傳工作,同時她還是復興會的宣傳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