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一八五章 祝融火箭炮


董良離開宮良城,並沒有直接回到西表島,而是1個人來到了兵工廠。

護衛軍的兵工廠就建在宮良城北側的山谷中,緊挨著石垣島上的小煤礦和煉焦工坊。

它的邊上是1條整修得整整齊齊的水渠,水渠的上游是1個小型水庫。

這些都是董良來到這裡之後建造的。

1開始的時候這條水渠就是發源於北側山脈中的天然溪流。這條溪流是石垣島上的主要淡水水源。

北部的山地森林在雨季的時候會吸收大量的降水,然後慢慢滲透到山谷中形成了這條常年有水的溪流。

不過溪流的水量支撐不了太多的水田,因此島上的居民只能儘量種植耐旱的番薯。

董良在勘查小煤窯的時候發現溪流的上游有1段山谷非常適合建造水庫。

在水泥工坊建好了之後,董良讓向邦組織琉球人在山谷的狹窄處用條石和水泥建造了1處堤壩。

於是就有了現在這座小水庫,水庫的下游靠著工坊的1段修成了水渠,方便那些水力機械安裝水輪機。

水庫的建成讓下游的水田面積大大增加,百姓可以種植更多的稻米和甘蔗。

董良來到了槍炮工坊。

有了蒸汽機之後,這裡的生產規模再次擴大。

槍管車間中,工人正在膛床上鑽膛線,董良主要擴充了線膛槍的生產。

護衛軍的數量不足,必須要在武器上與敵人拉開1定的代差。

現在清軍已經換裝了很多燧發槍,替代原本落後的鳥槍。

火槍兵之間的戰鬥比拼的更多是武器和人數。

護衛軍的人數比不上人家,就必須要在武器上超過對方。

以董良的能力,現在也就只能搞出米涅步槍。

要是再進1步搞出後膛槍,他腦子裡的技術積累就不夠了。

就連火帽這種東西,董良現在都沒有辦法批量生產。

因為他手中沒有配套的化工工業,這也是為什麼護衛軍中的左輪手槍數量1直上不去。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董良可能還要從西方挖1些人回來。

如果能夠解決火帽的問題,再搞定鋼材的質量問題,他就可以生產後膛槍了。

這個時候,普魯士人已經開始生產德萊賽擊針槍,這是現在最先進的後膛槍。

但是這種槍的穩定性太差,以至於普魯士1直要到普丹戰爭的時候才開始大規模裝備這種槍。

裝備米涅線膛槍的英法聯軍在幾年後會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擊敗尼古拉1世統治下的沙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