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滿庭 作品

53.第 53 章 大恩人

 自己也就不必擔心會被管事事後找麻煩。

 李三水此時心中必定對李娘子充滿感激,恨不得為李娘子效死。

 李泌輕吸一口氣,心情驟然複雜起來。

 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角度竟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對他來說,李長安今日做的事情意義不大,甚至可以說浪費時間門。

 可對流民來說,經過今天一天,他們就會對李長安死心塌地,將她視作大恩人。

 李泌在偽裝成流民時時常聽到旁人說李娘子的好話,可他心中並沒有多深的感悟,想必那些流民也是如此,知道李長安但也僅限於知道她的名字。

 可經過今日這些事,流民親眼看到李長安是多麼為他們著想,對他們多麼親切,李泌只能想到一句話。

 士為知己者死。

 “難怪李娘子能將漳縣治理至如此繁華,官民協力上下一心自然政通人和。”李泌感慨。

 李長安頓了一下,意味深長看了李泌一眼。

 “李縣令所言甚是。”

 李泌看到的只是流民將她視為恩人,願意配合她工作。李長安看到的卻又不同。

 漳縣現在有一萬五千人口,算不上什麼大縣。可李長安有把握這一萬五千人中,有一萬人對她死心塌地,有五千人願為她效死。

 太宗皇帝的玄甲軍也才三千人,張巡死守睢陽也只有七千士卒。

 漳縣是她的江東,是她的太原,只要她需要將士,漳縣以及周圍幾個縣就會源源不斷給她提供最忠誠的將士。

 而且現在漳縣才剛起步,旁邊還守著這麼大的一個江陵城。江陵人口數十萬,且位於糧草運輸之要地,只要她以漳縣為起始,將勢力經營擴散至江陵,在安史之亂前讓江陵實際上成為李長安的江陵,那她的軍隊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糧草供應。

 亂世中只要糧草跟得上,多少軍隊拉不起來?

 李長安相信她的所作所為很快就能傳遍附近的縣,她的工廠也很快就會開到附近的縣,到時候將她視為恩人的百姓只會越來越多,她的力量也就會越來越強大。

 百姓很好收買,誰能讓他們吃得飽肚子,他們就能為誰效死。若是再給他們一點公平,他們就會對這個人死心塌地發誓世世代代都要跟隨恩人。

 其實算起來這和世家豪強做的事情也沒什麼兩樣,只是世家豪強是以田地為基礎,自己生孩子買奴僕擴大家族,李長安是以田地和工業為基礎,將百姓看作她的孩子,百姓就是她的“家族”罷了。

 不過這也不能怪李泌看不到更深的層面,畢竟在黃巢之前,所有的上層權貴和文人都沒把百姓放在眼裡。

 在所有人眼中只有世家才能左右天下興亡,所以才會以出身論英雄,殊不知正是他們眼中看不起的這些賤民,他們憤怒舉起刀劍和火把,讓百年的皇帝千年的世家通通灰飛煙滅。

 李泌也只將今日這事當作是李長安安撫百姓的尋常手段,他更在意的是漳縣的稅收制度。

 “李娘子為何不按照租庸調收稅?”李泌急切問。

 “誰說我不按照租庸調收稅了?這是大唐政策,我一個小小女子豈敢更改?”李長安狡猾道。

 “漳縣向州府繳納的稅賦可一點兒都沒少。”

 上面只管稅賦能不能收齊,他們按照租庸調算法向漳縣要糧食和布帛,只要漳縣能一個粟粒不少的將稅賦交給他們,他們才不管漳縣縣衙到底是用什麼辦法從百姓手中收取的這些稅賦。

 李泌脫口而出:“漳縣內的稅賦是我一人親手所算,我難道能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按照租庸調收取的稅賦嗎?”

 “一碼歸一碼,反正你不能在外面說我不按照租庸調繳稅。”李長安道。

 李泌被李長安一點,才反應過來自己心急之下居然忽略了這些。

 “李娘子的確是按租庸調交稅。”李泌道,“便是聖人親自問我,我也只這麼說。”

 兩個人達成共識之後事情就好辦了。

 李長安先問李泌:“你覺得租庸調還能用多少年?”

 第一句話就石破天驚。

 李泌沉默片刻:“大唐已經沒有田地了。租庸調還能用多少年……我亦不敢言。”

 “大唐有三分之一的百姓都是流民啊。”李長安感慨,“沒有土地,收的稅卻一分都不能少,你說這些沒有土地的百姓要怎麼才能賺到稅錢呢?好在還有一條路可以讓百姓選擇,只要他們沒有戶籍那就算不上大唐百姓,就不用承擔沉重的稅賦。”

 歷史上租庸調也已經走到頭了,安史之亂後,稅賦制度就從租庸調變成了兩稅法。這已經是早就有徵兆的事情了,府兵制被迫變成募兵制,就是租庸調崩潰的前兆。

 安史之亂可不僅是一場邊將叛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