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章

 入了三月,寧村已經欣欣向榮。

 村南有公塾,日日都有小兒誦書聲,每日清晨,男男女女伴著孩童讀書聲揹著農具到田地中勞作,村中的滷味也賣的紅紅火火,如今已經不只是在江陵城買了,她們開拓了新市場,馮娘子帶著幾個人守在碼頭,將滷味賣給過往的貨船。

 江陵是水道運輸要塞之地,來往的商船無數,商人富貴,多願意花些小錢買點滷味犒勞五臟廟。

 李長安又帶著王縉去了另一村子,此村名為山前村,依山傍水,比起寧村還要大一些,共有九十六戶人家,四百二十七人。

 山前村的百姓也曾受過李長安的恩惠,李長安在上歲就已經將曲轅犁推行到了整個漳縣,山前村自然也不例外。

 而且山前村就挨著寧村,寧村這半年來的變化他們是看的清清楚楚,說不眼紅是不可能的,如今李長安這個小財神來自自己村子,他們歡迎還來不及呢。

 沒人會跟錢過不去。

 李長安一開始的想法是讓山前村種植甘蔗,她可以出資在這一片地方建一個製糖作坊,作為上下游產品的中間鏈接,讓幾個適宜種甘蔗的村子種製糖作物,而後製糖作坊收購甘蔗,僱傭本地的百姓製糖,再將製作出的糖賣給寧村和其他幾個未來也會使用大量糖製作貨物的村子。

 實現種甘蔗——製糖——買糖——製作糖類衍生貨物產業鏈,將漳縣發展成一個小型糖類產業區,提高全縣百姓的生活水平。

 找適合種植甘蔗的田地頗為順利,山前村的許多戶人家都和寧村有親戚關係,或多或少都知道李長安的本事,他們大部分人都願意拿出一小部分田地來種植甘蔗。

 總歸也就一家拿出一兩畝地來種甘蔗先試試水,若是不成,其他幾十畝地也能供得上一家人吃喝。若是成了,明年再多拿幾畝地來種甘蔗就是了。

 只是在勘測田地是李長安還發現了意外之喜,山前村的田地中有一部分居然不是旱地而是水田,其中要種植的莊稼就是水稻。

 此時最普遍的農作物還是小麥,水稻雖然已經在江南道廣泛種植了,可在江南道之北還是不多見的。

 不過漳縣還真的挺適合種水稻。

 李長安帶著王縉騎馬將整個漳縣轉了一圈後得出這個結論。

 漳縣內有一條長江的小支流,這條小支流又分出了數道更小的小河和小溪,在漳縣的土地上,彷彿一張網狀血管,為漳縣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水流。

 她又去找孟浩然要了縣衙庫房的鑰匙,帶著王縉將漳縣二十年內的天災記錄都翻了一遍,漳縣這麼多條小河,居然二十年都沒發生過淹沒田地的災害,最嚴重的一次也就是十三年前這一段長江氾濫,連帶著漳縣內這條小支流水位都抬高了半米,算不上什麼大災。

 而後的幾日,李長安帶著王縉,連著孟浩然都一併拉了過來,一手拿著縣衙登記的田地薄冊,一手牽著馬,一點點走遍了漳縣下屬十七個村子和漳縣郊外,查看田地情況。

 漳縣是下縣,人口不滿兩千戶,荊州這個上州里面一共就三個下縣,漳縣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一個挨著江陵城的下縣。按理說,漳縣地理位置不錯,不應當只是一個下縣。

 如今李長安找到了漳縣人口為何這麼少的原因——漳縣內的田地少,能養活的人口自然也就少。

 小麥不喜潮溼,漳縣內河流太多,河勾著溪,溪連著潭,河邊十幾裡內的土地都不適合種小麥。

 “不過倒是很適合種水稻。”李長安目光看向孟浩然,疑惑問,“這麼適合開闢水田,難道前面那麼多任縣令都沒有一個人願意開墾水田嗎?”

 開墾荒地,這是政績啊。

 孟浩然想了想:“許是他們都不知道漳縣適合開墾水田吧。”

 李長安一開始還不知道孟浩然這話是什麼意思。

 不過兩天後她就知道了。

 本來李長安是來找孟浩然商量召集人手開墾水田一事,她去問過裴素,荊州氣候適合種中稻,也就是四月底種水稻,如今三月初,若是緊趕一些兩個月也能開墾出不少畝水稻,還能趕上今年種植。

 可一踏入縣衙,一個魁梧的中年男子就匆匆在她身邊穿過往後衙方向去了,看方向應當也是去尋孟浩然。

 李長安確定他在路過自己的時候瞪了她一眼。

 來者不善啊。

 李長安慢吞吞放慢了腳步,她腦子轉了一下就猜到了此人的身份,身材魁梧,穿著官服,對她態度肉眼可見不友好,應當就是那個和孟浩然不對付的漳縣本地豪強王縣尉了。

 王縣尉的確是得到了手底下的小吏報信,知道李長安來見孟浩然才匆忙趕過來的。

 自從這個姓孟的新縣令來了以後,王縣尉就沒遇到過好事。

 先前那麼多縣令,哪個不是被他糊弄的服服帖帖,任期一滿就乖乖滾蛋的,結果這個姓孟的,生了一張老實的臉,卻包藏禍心,先是任由他手下那個小娘皮到處興風作浪,如今竟然還開始對起田地冊子來了。

 他們王家已經在漳縣祖祖輩輩傳了二百年了,早在還沒有大唐的時候,他們王家就在漳縣住著了。這個姓孟的敢對他王家指手畫腳……若是他不給這個孟縣令一點顏色看看,他就不知道什麼叫做流水的縣令鐵打的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