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莽山 作品

第319章 忽裡勒臺製度

 《元史》記載:“太宗(窩闊臺)嘗有旨以皇孫失烈門為嗣。太宗崩,皇后(脫列哥那)臨朝,會諸王百官,遂議立帝。”

 貴由得位不正,脫列哥那等人違背窩闊臺遺命的這件事便成以後拖雷系蒙哥從窩闊臺家族奪取汗權的藉口。

 蒙哥的繼位有多方面因素。

 其一,貴由汗死的早,並沒有指定接班人。

 其二,窩闊臺一系雖然是名義上的大汗,但因為鐵木真的遺言,其家族實則並沒有什麼實力。

 (國事歸窩闊臺,軍隊歸拖雷)

 其三,關鍵人物拔都的出現,作為諸王之長的拔都和察合臺家族以及窩闊臺家族關係並不好,反倒是和拖雷家族關係和睦。

 實力強勁的拔都一言一行便能“決定”大汗的歸屬。

 “蒙哥聰明睿智,人鹹知之,拔都之議良是。”

 在實力派代表人物拔都的倡議下,這才有了蒙古權貴齊聚一堂,共推帝(蒙哥)即皇帝位於斡難河畔。

 從鐵木真到窩闊臺,再到貴由,乃至蒙哥。哪怕是聲望無人可及的鐵木真想要登上大汗之位,都必須舉行“忽裡臺”大會,獲得認可後才能實至名歸。

 這便是草原上的規矩。

 其一,參加忽裡勒臺大會的有黃金家族的各宗王、以及地位高的各大臣和異密。

 (所謂“異密”,即鐵木真本人的親密戰友或者這些人的後裔。)

 其二,不管有沒有先大汗的遺命,哪怕是鐵木真親自下達的命令也不好使,新即位的大汗必須被黃金家族的大多數諸王和大臣們擁戴後才能算數。

 其三,從鐵木真時期,參與忽裡臺大會的人數越來越多,範圍也越來越廣泛。

 其四,舉行“忽裡臺”的地點在斡難河的源頭。

 (忽裡勒臺又稱忽鄰勒塔或者忽裡臺,都是一個意思。可以理解為聚會,會議等。)

 雖然史書記載忽必烈於1260年三月初一於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內)舉行“忽裡臺”大會,並於當月二十四日搶先即大汗位。

 史書同樣記載了一件事,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即位的消息之後,於同年五月再次舉行“忽裡臺”大會,然後匆忙即位。

 這裡有一個關鍵詞——“再次”。

 表面上,忽必烈即位在前,阿里不哥即位在後。

 實則不然。

 原因在於其實在此之前,阿里不哥已經舉行過一次“忽裡臺”大會。

 第一次大會只是達成了一個協議,相當於一次預備會議,答案並沒有正式公佈罷了。

 《史集》明確記載了一件事情,就在阿里不哥召集的第一次“忽裡臺”會議上,蒙古諸王一致指責道:“我們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他們才能到來?”

 阿里不哥等人一直在等,等誰?當然是等忽必烈及其部下們的到來。

 也就是說身處大本營的阿里不哥早就舉行了初步會議,並且已經被推舉為新的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