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莽山 作品

第230章 奉天承運皇帝

 皇帝是“天子”,書寫的時候也要另起一“行”。

 由於“皇帝”是“天之子”,作為兒子輩分,自然要比“天”低一格。

 所以常見的聖旨上面,“奉”、“ 天承運”,之後就是“皇帝”兩個字,而且皇帝的“皇”要略微低於“天承運”的“天”字一格。

 或者“皇”和“天”字平齊。

 聖旨最後面“欽此”兩個字也是始於明朝。

 唐朝的聖旨多以“門下”作為開頭,如:“門下,天下之本……”。

 也有的直接以“朕紹膺駿命”或者“朕祗膺駿命”開篇。

 “紹”和“膺”都是承載、接受之意,“駿”大的意思,“祗”恭敬有禮之意。其本意就是“作為皇帝的我承載著偉大而又光榮的使命……云云。”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負責起草聖旨,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執行。

 中書省書寫,門下省蓋章,然後皇帝用璽,這才是一份完整的聖旨,缺一不可。

 以上幾個部門,或者幾位大佬,若有一方對“聖旨”存有疑慮而拒不蓋章,那就不叫做“聖旨”了,而是廢紙。

 這便是“給事中”(ji,三聲)制度。這個官職雖然品級不高,但是權力很大,具體負責審議、封駁、詔敕奏章,有異議還可直接批改甚至駁還詔敕。

 這是一個專門跟皇帝對著幹的主兒。

 到了滿清時期,大刀片子一頓操作猛如虎,封駁之權變得有名無實,這些曾經在大殿之上牛逼哄哄的主兒,再也嘚瑟不起來了。

 由於不具備完整法律效力的“聖旨”是寫給門下省的,所以自隋唐,以至於後面的宋朝在書寫聖旨的時候,開頭就是“門下”二字。

 宋朝立國前期基本上沿用唐制,聖旨開篇也差不多,基本上是以“門下”作為開頭。

 宋徽宗趙佶是個奇葩,喜歡用“朕膺昊天之眷命”作為聖旨的開頭。

 老天爺都請來了,結局自然很悲哀。

 目前華夏存世的聖旨以滿清居多,明朝的也有,宋朝僅存一份。

 這僅存的一幅宋朝聖旨,還是人家宋徽宗親筆寫的。《書蔡行敕卷》其內容一般般,就是敕令蔡行即蔡京的嫡孫不準辭官。

 這是僅存的唯一一件宋朝聖旨真品,再加上其書法價值,可以說是無價之寶了。

 畢竟人家趙佶的瘦金體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筆鋒如刀,字字如劍,笑傲江湖,獨步書壇數百年的存在。

 這份僅存的又名《宋徽宗行書蔡行敕》的宋朝聖旨如今保存於遼寧省博物館。

 ……

 肇慶府高要縣,一處高門大院裡。

 高大的院牆,氣派的房舍。院內:假山,涼亭,小橋,池塘,流水……一看就是不差錢的主。

 池塘貌似橢圓形,寓意著團團圓圓;池中錦鯉魚搖頭擺尾,色彩斑斕,預示著年年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