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痛定思痛

 說到最後,顧羽的眼中分明流露出深深的恥辱。

 司馬淮看在眼裡,不由暗暗搖了搖頭。

 顧羽是他從小看著長大的,他比任何人都要了解顧羽,所以他很清楚顧羽這半年來心中的憤懣和屈辱。

 之前在馳援兗州的戰事中,雖然最終三萬幷州軍在顧羽的率領下從徐州軍手下全身而退,可因為涼州軍的全軍覆沒,引起了董逵的憤怒和猜疑,兩家險些就此翻臉,在洛陽城中兵戎相見。

 幸好最終在司馬淮的勸諫下,顧舉為了顧全大局,以自己教子無方為由將一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主動辭去尚書令一職,才勉強平息了董逵的怒火。

 雖說顧舉並沒有因此責怪兒子,可長子顧翃和三子卻時常以此來指責顧羽,顧羽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久久不能釋懷。

 之後白巾軍大舉進攻幷州,太原郡和晉陽城告急,又是顧舉力排眾議,命顧羽率領一萬援軍去馳援晉陽。

 最終顧羽雖然守住了晉陽城,卻是一種以他無法接受的恥辱方式來說服白巾軍退去。

 對於一向心高氣傲的顧羽而言,在兗州一戰中,一箭未發就敗給蕭恪已經被他視為生平的奇恥大辱,時刻想著有朝一日可以親手擊敗蕭恪,一雪前恥。

 可沒想到,他最終能夠守住晉陽城,竟是因為蕭恪攻佔了江夏郡,讓白巾軍產生了深深的危機感,才決定草草結束幷州戰事班師回鄴城,以免給了蕭恪可乘之機。

 換而言之,他最終能夠守住晉陽城,竟是因為蕭恪的無心插柳。

 對於顧羽而言,這無疑是最難接受的。

 如今雖然白巾軍已經撤退,他卻陷入了深深的挫敗和自我懷疑之中。

 他甚至想起了自己當年自以為得計,費盡百般周折將鄭王龍昭從洛陽城偷運出來,最終得到的卻只是一個沒活幾天的死人。

 他不明白,為何在蕭恆和蕭恪面前,自己總是功虧一簣,難道是自己天生不如他們兄弟嗎?

 司馬淮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迷茫,當即好言寬慰道:“二公子不必多想,蕭恪跟你不一樣,二公子有時候畢竟是身不由己,有方方面面的顧慮,做起事來難免束手束腳。”

 “只能說,蕭恪的命比二公子好得多,他的父親去世得早,他的兄長又對他百般縱容,甚至他拿族人開刀都選擇包庇他,所以蕭恪做事可以沒有任何顧忌,也不存在任何掣肘,所以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切他想做的事,自然更容易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