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大明時弊

 朱由校微微蹙眉,疑惑的詢問:“太祖體諒百姓疾苦,規定三十稅一,除朝廷正常賦稅,暴露出來的官吏私派,難道還存在不為人知的賦稅?” 

 楊覲光不假思索,滔滔不絕說:“朝廷稅收明面為夏秋兩稅,夏稅徵麥,秋稅徵稻。米麥被稱為本色。米麥之外徵收布帛、棉花、錢等,往往會用米麥價值換算成這些物品價值,此舉稱為折色。百官俸祿低,常有官吏乃至官府通過本色和折色間的價格差來壓榨百姓。” 

 “同時,表面好像是有米徵米,有麥徵麥,看似簡單,實操複雜,田分官田和民田,官田徵稅多,民田徵稅少。然而官田又細分為屯田、學田、公職田、還官田等,田不同,耕種作物不同,富饒貧瘠不同,徵稅額度均不同,導致某些縣城稅則高達千種,稅則多,容易滋生舞弊,胥吏官員通常藉機牟私利。” 

 朱由校清楚大明財政混亂,賦稅混亂,孰料這麼混亂。 

 這時,魏忠賢見縫插針,道出自己親身遭遇說:“皇爺,裡甲由明初的基層單位,演變成徭役,和雜稅,均徭並稱大明三大徭役。” 

 “依照裡甲役規定,裡甲編戶輪流承擔。其中裡甲役首要任務為徵稅,當年值班的裡甲人員挨家挨戶徵糧,然後把糧食運送到縣衙指定的地方。若裡甲有逃亡人戶,稅糧照徵,由裡甲賠納。” 

 “依照國朝政策,當年徵糧部分留在本地,被稱為存留糧,部分運往京城或邊疆或者他省,稱為起運糧,當年值班的裡甲戶需把糧食運到制定地方,在這期間徵糧運糧所用的人、所用的車、所需要經費均由民眾自籌,政府不出分文。” 

 “催徵錢糧以外,裡甲戶需抓捕逃犯、逃兵,不過,最讓百姓苦不堪言是出辦“上供物料”,包括弓箭、茶、醋、翎毛、糖、果、日用之屬,名數不照應往來官員使者,籌集上供皇室的東西等,所耗同樣是民眾自籌,官府不出分文。所以,每次的裡甲役結束後都會有家庭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