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不夠用 作品

第0135章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劉波領著大家到炊事班開始包餃子,大家興致非常高,一邊包著餃子,那時一邊唱著歌,唱的是一首《餃子歌》,這首歌內容通俗易通,簡單易唱。

“冬至悠然到,神州皆思餃。銀粉織縷衣,調餡任愛好。翻雲覆雨手,打造金元寶。沸水方沐浴,俄爾騰龍躍。晶瑩剔透時,玉盤妝玉雕。

香飄二五里,家宴早綢繆。竹筷擔轎伕,浸醋雜玉袍。不啻滿口香,腸胃舒竊究。天倫時常有,品餃亦逍遙。幸哉中國人,好食何如餃。”

“餃子”又名“交子”代表“更歲交子,團圓福祿”。餃子也是在農曆新年和冬至等節日的重要食品,也是中國北方省份全年食用的主要食物之一。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代稱為“餑餑”,除夕包水餃,稱為“煮餑餑”。

其實,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後,在家鄉白河岸邊見百姓捱飢受寒,耳朵凍爛,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煮熬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餾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

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兩耳很快就痊癒了。張仲景派藥持續到年三十。年初一時,人們開始仿嬌耳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稱之為“餃耳”、“餃子”。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說,餃子大約最早出現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現今通過考古發現可以證明唐朝已經享用餃子,1972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就發現了餃子實物。

每一種美食都很有淵源,就像這餃子一樣,起源就在東漢末年,為醫聖張仲景所創,張仲景是用來作藥,給百姓治病祛寒的,而後來就變成美食,每到過年過節都食用餃子。

想到這餃子,劉波也想到了醫聖張仲景,還有神醫華陀,以及董奉,這可是東漢末年的三大聖醫,按照年歲來說,這張仲景與華陀相差不大,都是中年了,而這那董奉應該剛剛出生而已,他可是建安年間的神醫。

“嗯,醫聖張仲景,神醫華陀,我可是很想你們啊。”

東漢末年有幾場瘟疫發生,那可是幾場災難,百姓們都死了很多人,正需要醫聖與神醫出現,共同面對這些瘟疫,救死扶傷,為百姓解決疾病痛苦。

劉波期待醫聖張仲景與神醫華陀的出現,他對神醫華陀的出現是很有信心的,但對醫聖張仲景能不能來找自己,還真沒考慮過,只是包餃子才想起醫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