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龍家安這位老村長主動上前,將稻穀倒入了上方的倒鬥之中。

 他們驚訝的說不出話來,看向李昭的眼神充滿了敬畏和欽佩。

 打穀機的出現等於改變了數百上千年來的傳統脫谷方式,現在這個大傢伙,似乎更加的不一般。

 在風車沒有出現前,村民要想將晾曬稻穀之中的雜物清理乾淨,都必須採用“簸揚”。

 稻穀因為重量掉落在原地,而其中的雜質、空殼、鬚子等東西就會隨著揚起,飄向遠處。

 此做法非常費時、費力、費眼睛、費腰。

 簸揚並不是一次就能解決,至少也得兩三次,稻穀才可能幹淨。

 稻穀越多,清理乾淨就越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這也是為何在古代,很多人都只能種植一季稻穀的原因。

 不是因為他們不勤快,也不是陽光的光照不允許,而是因為太耗費時間了。

 光是糧食成熟就得五個月(後世因為雜交稻穀的出現,才縮短到兩個多月),一系列的程序下來,他們根本沒辦法也來不及種植第二季稻穀。

 這也是為何很多老百姓在繳納了一年的秋收賦稅之後,基本上糧食所剩無幾的原因。

 夕陽下,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