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邊城 作品

第三百八十九章 不知道誰自大



            第二位,唐介。

性格也如包拯一般,剛正不阿,民間風評很是不錯,這樣的要想要動他也是千難萬難。

至於第三和第四的吳奎與陳旭,都是身後有靠山之輩,牽一髮而動全身,趙允讓還不想因為這個職位而得罪太多人。

想來想去主意就只能打到這位周書山的身上。

這是屬於那種風評還行,也有靠山,也有能力,但都不是太出眾的人。

尤其是周書山原本的支持者半年前告老還鄉,現在他就等於是無根之萍,趙允讓自然就把主意打到他的身上。

其實不止是趙允讓,其它也有人抱著相同的想法,只是因為他出手夠快,其它人不得不放棄爭奪這個位置而已。

不要真的以為朝堂上的這些老爺們一個個有多麼的清高,或是說多麼的熱愛大宋,他們其實真正愛的還是自已,還是自已的利益。

古時的文人,都有自已的理念,有自已的想法,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有自已的願望。

就像是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常會問你,長大最想做什麼一樣。

不管小時候有什麼樣的理想,都會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最終發生了改變。

這些大員們也是一樣,他們或許有人還能堅持,初心不變。只是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人世間發生的一切又豈會因為你想怎麼樣就會變成什麼樣?

至不濟,就算是你想做些改變,首先你手中就要有權。

沒有權,你說的話就和放屁差不了多少。爭權奪利就成為了這些所謂大員們必須要去做的一件事情。

扯得有些遠,趙允讓看中了御史大夫這個位置,就是想要獲得更多的權力,唯如此,他才能給兒子更好的鋪路,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周書山一倒,這個位置換成了自己人,趙允讓距離完成目標就會更近一步。但現在蘇石跳了出來,想要支持他,就不是自己可以忍受得了。

“這個蘇石,怎麼不去死。”心中恨恨這般說了一句之後,趙允讓在抬頭看向嚴無我的時候,臉上已然平靜了許多。

“去,把這件事情傳告訴伊叟,但記住,不要做的那麼明顯,不能讓他知道是我們通知他的。”趙允讓到底是梟雄一般的人物,不管心中有多麼的氣怒,還是可以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

伊叟,文彥博的一個別稱。

說起文彥博這個人,在北宋,尤其是趙禎時代可謂是十分出名的一個人物。

一生十分的精彩,經歷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鉞,出將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間,秉公執法。為相期間,穩固朝局,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被世人稱為賢相。

可同樣還有另一種說法,文彥博在朝期間,被後世認為是舊黨的重要成員,支持司馬光,退回神宗時所佔城、寨、州、軍的主張。經廷議討論,朝廷最終同意割還西夏米脂、浮圖、葭蘆、安疆四寨。但該策未能換取和平,西夏仍不斷侵擾,妥協政策失敗。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但放在蘇石的眼中,他的評價是理想主義思想居多,理念是求其共存,以此為由做出一些向異族妥協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