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士鐵馬 作品

第135章 陸遜遠謀

    荊州,武昌郡,武昌

    武昌,原名鄂縣,東漢時期歸屬江夏。公元221年4月,孫權聞知劉備稱帝后,便猜到他會為關羽雪恨,攻打荊州。於是孫權就將東吳的政治中心從公安轉移到鄂縣,便改名為武昌,寓意“以武為昌”。

    同時,孫權又分出荊州江夏郡的沙羨、武昌、陽新、下雉四縣,揚州豫章郡的柴桑、尋陽兩縣,將這六縣設立成武昌郡。

    為了進一步鞏固武昌郡的防禦,孫權又命人在沙羨附近,建了一座土城,喚作“夏口城”。此城西臨長江,北對漢水,可謂武昌據點之一,也大大提升了敵軍進攻武昌的難度。

    且說陸遜帶著夷陵四萬餘吳軍,順江而下,沿途經過江陵時,遙望城牆上皆是漢軍旌旗,士卒守備森嚴,城門緊閉,吊橋拉起,江邊還有諸多巡哨隊伍,毫無可趁之機。

    “蜀軍大勝之後還能這般謹慎,軍紀之嚴,遠超我想象!”陸遜嘆息一番後,便對江陵徹底死心。

    返回武昌郡後,陸遜便命眾將駐守沙羨和夏口城,密切監視漢軍動向。隨後,陸遜獨自帶著親兵,乘船返回武昌,面見孫權。

    而孫權正因為荊州得而復失倍感氣悶,自己此番屢屢決策失誤,損兵折將不說,更是丟失江陵,導致陸遜不得不放棄夷陵。他自覺愧對呂蒙,愧對陸遜及三軍將士,連日來長吁短嘆,食不知味。

    老臣張昭卻是看不下去了,進宮直諫道:“大王萬金之軀,豈可因一時之敗而摧折自身?昔越王勾踐兵敗於吳,以身為質,侍奉夫差。然其臥薪嚐膽,百折不撓,終成霸業!今日大王江東基業尚在,正當秣馬厲兵,以圖收復失地!”

    被張昭這麼一通教誨,孫權方才醒悟過來,向張昭賠禮道謝,並振作精神,先派人去打探夷陵吳軍情況,再去江陵探聽漢軍動靜,同時也要留意江東邊境的諸路魏軍,然後決定下一步該如何行動。

    數日後,孫權正在聽張昭彙報國內剩餘糧草物資的時候,士卒忽然來報,說是陸遜回到武昌,孫權便立刻宣召陸遜。

    見到孫權,陸遜第一件事情便是向孫權伏地請罪,痛心地說道:“臣有負大王重託,未能擋住蜀軍!四郡丟失、更兼折損韓老將軍、朱義封、孫叔武並兩萬餘將士!乞請大王降罪,明正典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