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魚之樂 作品

第260章 一見如故?(4000)

    “你說的有理,你快去叫叔叔,我在此處看著!”

    ……

    諸葛家的所謂後院,齊史便是沒有籬笆圍起來的整片後山。

    諸葛均帶著吳良與典韋走了近半里路,來到一處地勢略顯平緩的林子旁邊才終於聽到了一陣聲音稚嫩卻故作深沉的吟聲: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真是《梁甫吟》啊?”

    大老遠吳良已經聽出了這個聲音所吟的內容。

    這是一首樂府詩,傳言乃是諸葛亮所作,說的是春秋時期一樁有關齊國的史實:

    齊景公時期,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三人以勇力聞名於世,頗受齊景公重用,但這三人自恃功高很沒規矩,齊景公對此很是苦惱卻又無可奈何,於是當時的名相晏子設下巧計,只用兩顆桃子便令他們互相爭功,最終全部羞愧自刎,輕而易舉的解決了當時朝政混亂的狀況。

    《三國志》中便有記載,說諸葛亮時常將這首詩掛在嘴邊。

    不過也僅僅是說諸葛亮經常吟誦這首詩而已,並未說過這首詩便是諸葛亮所做,而後世有沒有找到其他有關《梁甫吟》作者的記載,便有人將其與諸葛亮聯繫在了一起。

    實則直到吳良穿越之前,《梁甫吟》的作者身份也依舊是一個未解之謎。

    除此之外。

    後世對諸葛亮常常吟誦《梁甫吟》的行為也有不同的解讀:

    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其實是在抨擊名相晏子的所作所為,而這種解讀的前提是諸葛亮就是《梁甫吟》的作者,並且這首詩中對晏子的行為用了“讒言”二字,這顯然是一個貶義詞;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諸葛亮自小便以名相晏子作為自己的榜樣,希望自己也能夠成為晏子那樣善機變、巧謀劃的名相。

    個人而言,吳良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

    因為諸葛亮隱居多年,他的親大哥諸葛瑾在諸葛亮出山之前便已經得到了孫權的賞識,與魯肅等人一同成為孫權的入幕貴賓。

    若諸葛亮只是想過的好一點,順便發揮一下自己的才能,投奔大哥諸葛瑾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那時候東吳已經頗有實力。

    但他卻始終隱居,一直等到連個地盤都混不到的劉備逃到新野,並且明確表態極為尊崇他那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之後才決定出山。

    通過此舉便能看得出來,諸葛亮是個極有抱負並且自視甚高的人,他從一開始便是衝著“名相”去的。

    也只有跟隨劉備這種當時混得很差的人才能儘快實現這樣的抱負。

    若是投奔大哥去了東吳,東吳當時佔據江東,手下早已不知道有多少文官謀士,想要與那些人競爭成為“名相”,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他的內心之中,可能一直都將自己當做左右天下局勢的棋手,而並非任何人手中的棋子……

    “吟詩之人便是我兄長,就在前面了。”

    諸葛均回身衝吳良笑了笑,指著林子裡面一處若隱若現的簡陋涼亭說道。

    “多謝。”

    吳良點了點頭。

    於是一行三人一同沿著小路鑽入林子,不多時便來到了那個使用木樁與茅草搭建起來的簡陋涼亭前面。

    一個頭戴綸巾與諸葛均五官有些相近的少年正手持一根木棍,在亭外的一片較為平整的沙地之上寫寫畫畫。

    這少年的容貌看起來並不比諸葛均大多少,但是個子卻高出了半個頭。

    頭上髮絲整理的一絲不苟,身上衣物雖是普通的麻布,卻也穿的極為整齊,要比諸葛均講究得多。

    “兄長,這二位公子仰慕你的才華,特意前來拜訪。”

    見諸葛亮仍在專心致志的在沙地上寫寫畫畫,諸葛均衝吳良歉意一笑,提高了聲音對諸葛亮說道。

    “你可問清了他們的身份?”

    諸葛亮彷彿沒有看到吳良與典韋一般,頭也不回的對諸葛均問道。

    “呃……”

    此前吳良曾做過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不過諸葛均似乎是已經忘了,一時竟不知該怎麼回答,只得又有些尷尬的看向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