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魚之樂 作品

第557章 烏角先生(4000)

    與此同時。

    城門口出城與進城的行人也是十分稀少,給人一種十分淒涼的感覺,就好像晉陽城已經完全破敗,成了一座人口稀少的死城一般。

    疫病?

    傷寒?

    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導致晉陽城變成了如今這副光景呢?

    吳良自是有些憂慮。

    倘若晉陽城如今正在經歷一場無法控制的疫病,那麼他們現在進城顯然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畢竟就連吳良也並沒有足夠有效的辦法能夠保證瓬人軍眾人不受到波及。

    “楊萬里,這是怎麼回事,晉陽城遭了大劫?”

    吳良側頭看向了楊萬里,來之前他已經命楊萬里提前一天進入晉陽城打探了一番,可沒聽楊萬里彙報這方面的消息。

    “沒有的事。”

    楊萬里卻是一臉輕鬆,笑呵呵的對吳良說道,“昨日我進城時可不是這副光景,這城門口更是人來人往熱鬧的很呢,今日之所以人跡罕至,乃是因為恰逢冬至。”

    “冬至?”

    吳良一愣。

    算起來今日是十一月十八,的確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再過一個小寒與大寒,就是一年一度的春節了。

    而雖然戰國末年成書的《呂氏春秋》中記載,戰國時期天朝還只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

    但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便已經確立了下來,並且推行到了全國使用,成了反應季節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的重要文化。

    而在後世,依舊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每逢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是要吃餃子慶祝的,或是在南方的某些區域,也會舉行祭祖、宴席等活動來進行慶祝。

    不過在漢末。

    貌似還沒有餃子這種東西,並且就算有也一定沒有推廣開來。

    因為據傳說,餃子的發明者正是漢末名醫張仲景,那個在後世被稱為“醫聖”的男人。

    這個時期戰亂不斷,百姓時常衣不遮體,很多人到了冬天都承受不住寒冷的天氣被,耳朵患上了十分嚴重的凍瘡,而張仲景見此狀況,便用羊肉配合上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一起,再用麵皮將其包成耳朵狀,下鍋煮熟了分給被凍傷的百姓食用,百姓吃下這種食物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很快就變暖了,一段時間之後,病人的爛耳朵也都好了。

    因為這種食物形似耳朵,百姓便很是文藝的將其稱作“嬌耳”。

    再後來還陸續出現了餛飩、牢丸、扁食、粉角一類五花八門的叫法,到了後世終於被統一叫做了“餃子”,成了逢年過節舉家團圓時必不可少的傳統美食……而在筆者的家鄉,依舊有許多人說起方言時,將餃子叫做扁食,聽起來十分親切。

    而張仲景正是正活在這個時代。

    根據歷史記載,張仲景現在應該大約有四十來歲的樣子,如果這時候他已經發明瞭“祛寒嬌耳湯”,想來應該也還沒來得及推廣至太原郡,不過等到了幾十年後曹丕登基建立魏國政權,便已經有了相關的記載,只不過在記載中,“嬌耳”已經被稱作了“餛飩”。

    再說這冬至。

    楊萬里一說出這個節氣,吳良便已經差不多明白了晉陽城如今如此光景的原因。

    據《後漢書·禮儀》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

    即是說到了這一天所有人都會在家裡好好待著,哪怕是漢朝官員也會謝絕公事,與全國人民一同處於躺平與停擺的狀態。

    當然。

    《後漢書·禮儀》中還說:“應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即是說,有些地方還是會在這一天舉行一些祭祀活動,不過至於是一個地區的大型活動,還是一些官員的家庭祭祀,還是不太好說。

    “正是冬至,因此才會出現這副光景。”

    楊萬里答道。

    “明白了。”

    吳良微微頷首,接著便對楊萬里說道,“先去你提前幫我們問好的房屋安頓下來,然後你再去購置一些羊肉、佐料與麵粉,若是沒有面粉,其他的糧食粉也可以,若是沒有羊肉,豬肉也同樣可以,總之儘快置辦回來,咱們今天吃頓新鮮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