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榴彈 作品

第33章震驚的代理營長

 傍晚,落日留下了長長的影子,將陣地染成了血紅色。

 第二營代理營長陳震來到了第六連的陣地,第六連在構築工事時,閻莊裡也沒閒著,陳震收拾了原營長留下的爛攤子,整頓了四五兩連合編的步兵連,在閻莊四周的大寨牆上放了步兵哨對四周警戒,又利用民房做巷戰準備,在莊子裡拆房子做工事,效率和速度都比上一任那個被嚇傻了的營長高多了。

 到了傍晚,陳震是要看一看陣地修的怎麼樣,更想看看這個被旅長特別點名的小排長究竟是馬屎皮面光的貨色,還是個有真才實學的可用軍官。

 其實像陳震這種,從普通士兵出身,一路完全靠作戰和資歷,靠玩命衝殺拼出來的軍官群體,跟何煒與傅琛這種學生出身,通過考試考入軍官學校,畢業之後直接分配到基層部隊擔任軍官的群體之間,天生就存在著一種矛盾和隔閡,這種類似的問題,也不只是現在的軍隊中有,在何煒沒有穿越前的那個年代,人民軍隊中同樣也有類似的兩個群體,不過那個時候這兩個群體一般被稱為士兵提幹群體和高考青年軍校生群體。

 在國軍中,士兵出身的軍官被稱為行伍出身,軍校畢業的則稱為軍校出身,在行伍出身的軍官眼裡,自己靠著賣命搏殺出來的軍官身份,軍校畢業的只需要安安穩穩的在學校裡面讀幾年書就可以獲得,心裡自然有些不舒服,而行伍出身的軍官往往年紀也比較大,軍校畢業的學生要更年輕一些,這種年齡上的差距也加劇了行伍出身軍官的心理落差。

 兩者之間的意思觀念和發展前途也是截然不同,國軍裡面這些行伍出身的軍官,絕大部分都沒有經過軍校的再次系統教育,在他們看來,行軍作戰靠的不是書本和操典上的條條框框,而是實打實的作戰經驗,而軍校畢業生往往和行伍出身的軍官有著相反的觀念。

 此外,在國軍,特別是像是第十師這樣的中央軍部隊中,行伍出身的軍官晉升路徑是很有限的,很多人晉升到連營長這個層級,也就再也升不上去了,絕大部分行伍出身的軍官,是和團級及以上的軍官職級無緣的,能幹到這個位置上的,基本都是軍校畢業的學生軍官。

 總之,出身,意識觀念,晉升路徑等等各個方面的衝突造成了這兩個群體經常是互相看不上,瞧不起,甚至發展到互相爭鬥。

 陳震作為一名老行伍,也不能免俗,換句話說,他現在對何煒,還是不夠信服,不夠放心。

 跟陳震來的還有五十七團通信連的一個班,通信兵拿著幾部電話機,揹著大捆的電話線邊走邊放線,將電話線從閻莊內的營部一直架到了第六連陣地,構成了戰時有線通訊網,這個班的士兵也將留在第六連至閻莊的通訊網上,在戰時修補電話線,維護通信網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