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二百八十九章 政制院工作報告以及新的規劃

范仲淹說道:“目前是打算在河北、陝西、開封三地先開設,這樣就不用把犯事的士兵將領送回開封,等到以後重新劃分軍區,再做新的部門建設。”

“嗯。”

趙駿滿意地點點頭:“非常好。”

說著他又看向蔡齊。

王曾現在還是管著吏部,但他最近身體有恙,現在是蔡齊幫忙分管。

蔡齊就說道:“今年全國官員數量再次增多,皆因吏考又錄取了三百多名官員,加上科舉進士和門蔭,每年產生的官員數量在一千人左右,比以前多了很多,不過官員的崗位增多了,倒是不至於出現官員閒置的問題。”

“看來冗官的問題是解決了。”

趙駿雙手一攤。

你就說解沒解決吧。

雖然官員數量還是那麼多。

甚至還有增加。

但他們以前至少一萬多人無所事事,每天領俸祿不幹活。

現在他們總歸有活幹,而且還都是有明確任務的各職能部門,都在為大宋幹活呀。

可比以前強了太多。

蔡齊哭笑不得道:“但官員俸祿支出上還是沒有削減,雖然跟以前差不多,可這與我們最初要解決的冗官問題產生了違背。”

北宋每年門蔭官員平均在五百多人,加上一百多人的進士官員,基本維持在每年六百人左右。

現在加了吏考,地方吏員也能考試當官了,官員人數就更多了。

而且薪資水平也沒什麼變化,趙駿把亂七八糟的福利、津貼、職田等等收入全部砍了一遍,卻又都加進了績效當中,導致該給多少俸祿還是得給多少。

之所以支出還是跟以前差不多,每年維持在一千多萬貫左右,是因為趙駿把上級官員的俸祿給砍了。

朝廷中央加上地方的從四品以上的高官到國家級官員林林總總得有三四百人。

地方上四司加御史司老大,中央五十多個部門尚書、侍郎,樞密院以及政制院十多個樞相、宰相,其餘還有什麼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翰林院的學士之流。

這些人的工資以前每年都是一兩萬貫往上走,光他們一年支出就能達到數百萬貫,屬於官場的頂流收入。

趙駿直接給他們對半砍,又把正五品到從六品之間的中級官員的收入也稍微降低了一點,用來補貼給正七品以下的低級官員,這才讓支出沒有超過原來水平。

可這在大家眼裡似乎還是違背瞭解決冗官的本質。

但趙駿卻搖搖頭道:“錯了,冗官的問題不在於官員數量多,而是在於官員數量多,且每年只領工資不幹事的多,真正幹實事的少。現在四萬多名官員都在幹活,那麼這就不是冗官,而是在建設美好的大宋未來!”

“好吧。”

蔡齊只好說道:“在冗費方面,全國各地都精簡開支,各地財政局都把每一筆花銷記錄在案,與各地御史司、皇城司對賬,減少了不必要的支出。並且取消了皇室大量祭祀、慶典等活動,今年也省下了二百四十多萬貫。”

“其中主要支出在哪裡?”

趙駿問。

“在皇室支出上。”

蔡齊尷尬地說了一句。

北宋冗費主要財政就是皇室支出。

這一點很少有人敢提啊。

也就趙駿膽子大,連皇后過生日的慶典都取消了,直接改在後苑吃個便飯。

“嗯,這是官家愛民勤政啊。”

趙駿向著北面崇政殿的方向拱拱手,讓正在那玩電腦的趙禎打了個噴嚏。

“官家能夠體恤天下萬民,這是大宋的福氣。”

趙駿繼續說道:“我等也應該向官家學習,少搞奢靡之風,除了必要開支以外,政府的財政支出能縮減就儘量縮減。”

“好的。”

眾人紛紛應了一聲,雖然不知道有幾個真心,但該做的樣子還是要做一下。

接著趙駿又看向蔣堂道:“民生如何?”

政制院下面總共有五十多個部門,不過級別上分三檔。

第一檔的一級機構有財政部、工商部、警察部、教育部、稅務部、諫臺、御史臺,以及禮、吏、兵、刑、戶、工等傳統六部。

在取消了政制院候補觀察同知銜之後,這十三個部門的部長都被冠以政制院候補同知銜,級別依舊是正二品。

接著就是民政部、稅務部、農業部、大理寺(法院)、審刑院(檢察院)、自然資源部、交通部、進奏院(宣傳部)、統計部、交子部、地質部、外交部(統合國信所、禮賓院、同文館、都亭西驛、懷遠驛)等普通部門。

這些部門是部長是正三品,權重相比於上述第一檔部門稍微輕一些,不過這些部門卻更關注民生。

像蔣堂目前就分管著民政部、稅務部、農業部等好幾個大部門就事關百姓生活。

見到趙駿問他,蔣堂便說道:“農業部從前年八月,玉米、土豆、番薯、花生等作物來到我大宋之後,就在城外皇莊農田試驗種植,僅僅四個月的時間,施肥之後,就能做到畝產一至三石。”

“一至三石大概也就二百斤左右,雖然不像漢龍說的能達到畝產千斤乃至數千斤,但這是秋冬耕作。從去年年初我們就進行了春天耕作,半年之後,畝產達到了四至五石,產量最多的一畝達七百多斤。”

“所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政制院就已經把推廣紅薯、玉米、土豆、花生之類的作物納入到考成法當中,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全國各地的第一批紅薯、玉米之類作物,基本上都已經收穫。”

“從產量上來看,這些東西也就比咱們平時吃的稻麥高那麼一點點,咱們的稻麥產量基本在兩到四石之間,不過優點很明顯,它們的生存能力極強,只要澆水就能活,如果施肥的話,產量會高不少,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

“統計局、農業部以及民政部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國各縣、州進行調研彙總。現在市面上已經開始出現紅薯、土豆、玉米、花生的買賣交易,價格比糧食低不少,不過普通人吃得不多,很多都是給豬吃。”

說到最後,蔣堂也有些哭笑不得。

占城稻的出現其實完全能夠滿足現在大宋的人口需求,紅薯土豆玉米之類的東西誕生,能讓清朝爆出四億人口,就足見現在再推廣這些東西的話,糧食產量完全超出了人們的需求。

要不是朝廷每年都在花錢購置糧食放入常平倉裡作為救災儲備糧,而且還出口到西夏、遼國、高麗、日本去,恐怕現在的糧食價格已經低得不能看了。

所以新作物的出現並不能改變什麼,除非政策上調整,鼓勵多生多育,讓人口出現爆發性增長,才能緩解產糧增多的問題。

“但我聽說還是有很多貧民吃這些東西,雖然說這些東西本來就是當糧食吃的,可大部分百姓的生活習慣很難在段時間內改變過來,如果有米麵的話,沒有人會選擇吃紅薯和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