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一百六十一章 離開前的規劃

臨近年關,街頭愈發清冷。

汴梁百姓很多都是周圍各縣的打工人,離東京並不遠。

今年在汴梁打工賺錢之後,就買了些過年用的東西,大包小包,或坐船、或走路、或坐驢車,回鄉下去了。

猶如後世年底的北上廣深,汴梁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座空城,街頭巷尾也少了幾分繁華。

不過越距離年關,皇城東華門一帶反倒熱鬧起來,因為按照每年的慣例,趙禎在新年、上元節以及他過生日這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

百姓聚集在東華門附近,朝廷會邀請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進宮赴宴,接著放起爆竹、煙花,整條街道都是來往民眾。

皇家還會發放吃食、少數銅錢以及一些生活物資。

特別是今年,由於城內出現了不少凍死的人,開封府挨家挨戶上門慰問困難群眾,大量收購木炭,送到百姓家中,以解決燃眉之急。

由於景祐三年除了淮南地區前年大旱的後遺症還未恢復以外,大部分地方倒還算風調雨順,糧食不缺。

今年汴梁的糧食價格也基本維持在一兩百文一石,只要在汴梁有份工作,要想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還是沒什麼太大問題。

可缺乏禦寒棉衣,就算衣食無憂,還是因為天冷有一些老人小孩凍出病來,很快發燒死去。

在這種情況下,開封府和皇城司都以皇家的名義,贈送炭火禦寒。

這就叫與民同慶。

“北宋中期與元朝初期不算太遠,滿打滿算不過兩百來年,棉花種植就已經比較普及,特別是長江中下游流域,這說明在這個階段,棉花能夠適應中原的氣候。”

觀稼殿內,還差幾日就過年了,官員除了少數值班的,基本上都休沐。

政制院也已經放假。

不過大家也都沒有走,只是不像以前那樣白天上午上值處理政務,現在眾人上午在家中休息,下午過來坐兩三個小時聽課,晚上回家與家人團聚。

院子裡的孩子們也回家了,趙駿已經教了三個月的課,小學的課程基本都已經教完。

趙駿則閒得沒事做,該處理的政務已經處理完,便只是吩咐下去,讓各州路將今年的情況數據上交到統計司,平時就走訪一下民間,或者在宮裡講課。

今天還是講講棉花種植以及推廣。

現在的階段就已經不是科普階段,而是大宋遇到什麼問題,然後他幫忙解決的階段。

比如冬天禦寒能力。

他對眾人說道:“元代初年,政府設立了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向人民徵收棉布實物,每年多達10萬匹,後來又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可見棉布已成為當時主要的紡織衣料。元以後統治者都極力徵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當時植棉和棉紡織已遍佈全國。老朱能全國推廣棉花種植,其實也是繼承了元朝的制度,所以我們應該也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即便目前還不能讓棉花四處開花,可有些事情還是要去做,為將來鋪路。”

王曾沉聲道:“我已經派人將棉花種子送到了廣州,讓人在當地迅速開展種植,相信很快就有結果。”

“嗯。”

趙駿點點頭道:“廣東是丘陵地形,無法大面積種植棉花,但是還需要先讓棉花在廣東生根發芽,再往長江中下游流域慢慢推廣,我希望至少在五年之內,棉花要在廣州遍地開花。”

“但那也是以後的事情了,今年汴梁凍死的人比往年少了一些,可朕的心裡一樣很是難受,若是大宋可以像後世一樣,無懼寒冷該多好。”

趙禎嘆了口氣,他為人仁厚,跟趙駿一樣,看到那些災情的劄子,心裡同樣堵得慌。

“也不盡然。”

趙駿想了想,說道:“我這些天走訪民間,深感民間禦寒能力差,沒有棉衣的時候,百姓只能用木炭取暖。但木炭取暖有很多弊端,比如散熱不均勻,持續效果短等,我想到了更好的辦法。”

“什麼辦法?”

“蜂窩煤。”

“蜂窩煤?”

眾人互相對視,不知道這又是什麼東西。

“蜂窩煤就是用煤炭加上一些其它東西,通過水攪拌之後,再用模具固定曬乾成型的產物。”

趙駿解釋道:“這東西放在煤爐裡燃燒,不僅燃燒得緩慢,且放熱均勻,持續效果極長,是後世我們七八九十年代,乃至兩千年時代,都經濟實惠,家家戶戶必備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