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方一極戰略

“嗯。”

趙禎沉吟著點點頭,他很想聽聽趙駿對未來有什麼規劃和藍圖。

一行人邊走邊聊,很快到了觀稼殿。

趙駿把電腦打開,鼠標連點了幾下,點開的是一張平面的世界地圖。

他的筆記本尺寸不大,屏幕只有十四寸,眾人不得不圍在一張八仙桌上,然後把腦袋湊了過來,看著那份地圖。

“這世界地圖我們看過很多次了,今天是要講世界嗎?”

王曾問。

趙駿笑道:“是也不是,你們看整個世界地圖,能看出些什麼東西?”

世界地圖上標註的是後世國家情況以及地理分佈。

晏殊沉思道:“你以前說過,世界分為七大洲,華夏處於亞洲中的東亞。我們與西亞之間,被高山和高原阻隔,這就是為什麼華夏古代一直只能在西域徘徊的原因。”

“是的。”

趙駿點點頭,指了指青藏高原說道:“高原地區海拔高,容易缺氧,且補給困難,在元朝以前,漢人都不願意開拓西部,最多是抵達西域。到了西域邊境又會遭到崑崙山、天山等山脈阻隔,難以往西進。而北上草原又太寒冷,不適合開墾,所以古代社會,漢人一直侷限於東亞這塊大區域內。”

“為什麼會這樣呢?”

盛度立即詢問。

“因為農耕文明的特性。”

趙駿解釋道:“草原不能耕種,農耕文明自給自足,缺乏像歐洲那樣地小貧瘠,必須出海才能討生活的環境。再加上古代社會生產力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低,如果距離太遙遠的地方光靠人和馬,可能要長途跋涉好幾年。”

“漢唐時期,西域有絲綢之路。那些商人都是中亞阿拉伯世界的中間商,他們從遙遠的西歐,將當地的特產帶到東方,再將東方精美的瓷器、絲綢、茶葉帶去西方。”

“阿拉伯人變成兩地的中間商,是因為在石油沒有成為工業血液之前,阿拉伯世界土地貧瘠,資源有限,不得不走陸地貿易。”

“而漢人就不需要這麼辛苦,他們有得天獨厚的大平原,有耕種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產人口,漢人可以原地耕種獲取食物。而不必像古代歐洲、中亞的人一樣,必須走出去才能生存下去。”

“所以千百年來,受限於農耕文明的發展,漢人就只能生活在這麼大的圈子裡,很難向外擴展。”

“草原民族就不一樣了,哪裡有草場,哪裡就有牧場。因此鐵木真崛起之後,一路能夠向西打到歐洲去,就在於草原民族不像農耕民族那樣有侷限性。”

這些東西算是後世歷史學界以及人類社會學家公認的原因。

歐洲古代其實也非常落後。

封建制度下,土地兼併嚴重,百姓生活過得水深火熱,不得已很多歐洲人就必須出海找出路。

這種情況持續了幾百年,隨著歐洲殖民者慢慢殖民非洲、中亞、南亞、美洲等地,在當地找到了大量的資源回去,就更進一步刺激了出海的熱潮,從而出現了大航海時代。

而漢人雖然在持續兩千年內一直保持著科技優勢,但出海的動力嚴重不足,再加上古代交通、信息、運輸等方方面面落後,維持一個龐大的帝國就已經很不容易,帝國常常伴隨著內耗加劇,更別說出海了。

所以很多人以為中國是科技落後於西方,這才被西方超越。實際上還是因為大環境影響,加上東亞在地緣上其實處於一個比較封閉的情況,不管是陸地還是海洋,與西方接觸太少,才導致落伍。

否則要是沒有青藏高原,沒有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沒有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東南亞以及中亞地區大概率會被漢人王朝征服。

特別是以明初時期的情況,也必然能夠趕得上西方正在鼎盛的大海航時代。

聽到趙駿的話,王隨笑道:“伱不會希望我們將來像草原民族一樣,去北方草原上生活吧。”

“那倒不至於。”

趙駿笑道:“我今天是打算分析一下目前大宋應該做的戰略格局,從地圖上分析大宋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你說。”

趙禎聽得入神,便開口道:“談談你的想法。”

趙駿說道:“在後世新時代,我們這個世界的整體戰略格局,主要有三大理論。一是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二是馬漢的海權論,三是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