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標 作品

第171章 收手吧恩府,求你了


  “大明開國,至今已有十三年矣。”

  “元朝動盪多年,陛下體恤百姓,力圖最大限度恢復民生,故而在立國之初便鼓勵百姓墾荒,並定下了新墾荒田頭三年耕種不收稅賦的撫民之策。”

  “不久前更是帶著試科舉舉子親自下田墾荒,以昭示對農桑之重。”

  “然則除了洪武四年,陛下令制小黃冊和戶帖時,對舉國上下所有耕地進行了一次粗略的統計和清丈外,至今十年,未曾再查。”

  “如今大明的耕地究竟有多少?”

  “每年的賦稅應徵幾何?”

  “全都是根據各省府,縣衙上報的魚鱗圖進行對照統計,但其中有無缺漏,有無上下其手,有無以好充次,朝廷根本無從得知。”

  “老臣以為。”

  “時隔多年,這天下的田畝應當好生清丈一遍了,說不定,抄上幾家隱匿田畝的大戶,陛下令太子殿下籌備的軍糧,說不得便全不費工夫了呢。

  當著朝堂百官的面。

  李善長黑著一張老臉,全然不顧及身後百官那逐漸詫異甚至惶恐起來的面孔,一語直指天下士族和鄉紳的“蛋糕”。

  就連他老李的門生故吏,在聽到老李頭直指清丈田畝的算盤時。

  一個個的肝膽都在發顫。

  他們躲閃著朝廷其他官員投來的吃人目光。

  心中暗暗叫苦。

  這還是他們曾經那個八面玲瓏,進退有據的授業恩府嗎?

  清丈田畝的事兒。

  是他們一屆臣子該提的事兒嗎?

  且不說結果如何,會不會被朝廷接納執行,提出這個想法的人,首先就自絕於士林了。

  甭管是滿朝文武,還是江南士紳。

  哪個家裡沒有幾百上千畝地,作為子孫後代的基業和生存保障。

  這可是天下讀書人和朝廷官員的主要來源。

  一旦全國上下要清丈田畝。

  別說這些官員士紳。

  就連淮西的這幫勳貴們,都有可能跳到他們恩府的對立面。

  要不是他們這些門生故吏因為師徒和知遇之恩的關係,不能和自己的恩府唱對臺。

  他們這會都有心跳反了。

  恩府有國公俸祿,還是皇親國戚,一家吃喝不愁。

  可他們沒有啊。

  清丈田畝這種無差別的殺傷,肯定不會因為他們是你擅長的門生故吏就對他們網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