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君君 作品

252. 第 252 章 *可以說,是應天書院……





“他不為范家家產,對朱家也一直都是心中感念。如此,已是做到為人子該做的了。”




親父,他不曾忘記。




繼父,他亦有回報。




姜煙若有所思,其實是能理解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對親緣關係的理解和依賴與現代不同。




但正如晏殊所說。




其實范仲淹兩邊都沒有辜負,他早在得知繼父不是親父的時候,就已經搬出家門,自行唸書了。




在晏殊先貶宣州,再改為應天府知府時。




歷史上的晏殊和范仲淹才第一次相遇。




姜煙大概永遠都會記得那一天。




應天府陰雨綿綿,路邊的店鋪大開,燒餅的香氣穿過溼冷的空氣,一直鑽入她的鼻腔。




拱橋上,晏殊帶著人快步下來。




在他的對面,是一個粗布麻衣,戴著斗笠的中年男人。




看起來不像讀書人,倒是像一位老農。




姜煙看過二十六歲一襲綠袍,帶著幞頭,上面還簪著嬌嫩鮮花的青年范仲淹。




雖不是什麼濁世佳公子,卻也是風度翩翩,自有氣度。




看到如今的范仲淹,姜煙坐在餅鋪門口都冷不丁的竄起來。




泰州興修水利如此折騰人嗎?




如今三十八歲的范仲淹,看起來就如同四十八歲。




愈發靠近姜煙在現代時見過的范仲淹。




“早就聽聞希文大才,此番邀請,也是盼著希文可以早日到來,為天下學子做引路燈!”




晏殊態度真切,言辭誠懇。




他是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應天書院,這般才能令學子們解惑,為大宋培養更多人才。




范仲淹連連推辭,謙虛道:“引路燈不敢當。”




他看著前方,拱橋後便是應天書院:“惟願有所幫助,不負這莘莘學子的期盼。”




“不錯!”晏殊眼前一亮。




他之前還是有些擔心的。




姜煙走在人群后面,看著他們往應天書院走。




其實姜煙也是到了幻境才知道。




原來北宋的應天府竟然不是南京,而是河南商丘。




而這裡的應天府與北宋大部分書院都建在山林之中不同,是唯一的一所建在鬧市區的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