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油之手 作品

第六十七章 褰裙逐馬、左右馳射

 火祭這日,層出不窮的競賽,病恙初愈的呂隆只看了個過癮,而河州刺史毛興的掌上明珠,剛滿十一歲不久的毛姣婧卻玩了個痛快。

 與其年歲相仿的幾名侍婢費盡口舌也攔不住,沒多久就將最初目的忘記,反被毛姣婧縱馬馳騁的身姿引動,各自騎馬追隨,臨時扎掖在腰間的褶裙,被風捲得蓬亂。這些少女都是周邊部族豪酋的女兒,也相當於進獻的人質,毛姣婧若不是女兒身,那這些伴當就會是各蕃落的健兒來充任。

 用作馳逐的馬匹,都是尚未完全馴熟的烈馬,可在一眾參與者中,一名來自啖部的少年在無鞍的馬背上卻顯得遊刃有餘。這眼睛環圓的少年,本是奪魁的熱門人選,卻自發的追隨在毛姣婧後方護持、攔截,同樣實力不俗的數名少年,在他的干擾下,接連失誤落馬,待重新上馬追趕,已是落後太多。

 啖部雖與毛氏一般被當作氐人,實則是源出於羌的巴地賨人,古稱板楯蠻,先代以漁獵為生,因條件惡劣,以篝火烤炙獵物為食,沒有鍋缽一類的器具,遂以啖為氏。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所平定的南蠻各部,在古時被蔑稱為獠,亦記作僚人,至唐、宋以後,濮、巴、賨都被稱作僚人。

 此時年方十五歲的啖青,弓馬遠勝於同齡人,性子卻不爭強好勝。氐、羌、巴、賨諸族的文化中,向來敬重勇士,崇拜豪傑,而年近五旬的河州長史衛平,因在馬球比賽上大顯身手,被啖青在內的一眾隴上少年豔羨不已。

 馬球古稱擊鞠,至東漢末年時,貴族階層中已是風靡,但盛行卻是在唐、宋、元三代。關東世家子出身的衛平,年輕在鄴城時,就熟稔這項運動,無論後趙,還是前燕,除四時圍獵外,北朝軍中多以此來訓練騎兵,徙居都城的大量胡、漢軍事貴族中,馬球好手頗多。

 自前涼張氏內亂,政變迭出,河西、隴上皆為之動盪,貴宦們站隊自保就已耗盡精力,哪裡還有閒心去擊鞠,幾十年下來擅長此道者寥寥無幾。恰好衛平又是左撇子,馬背上兩手皆能施射,打馬球時旁人需要勒馬轉向,他則是球杆左右揮擊,更為便捷的同時也顯露了精湛的騎術。